「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169期通訊,2009年3月18日。
1. 年代新聞台報導鼓霸樂隊活動及歷史在3月21日晚上 7:50PM ~ 8:50PM .
2. 陳美玲 香港人的古巴五年
文章日期:2009年3月18日
【明報專訊】今年是古巴革命成功50周年,年初,有不少媒體報以古巴為專題,報道這只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年輕10載、卻更貫徹社會主義政治路線的國家,報道描繪不少美麗活潑的南美印象。而在古巴生活了5年的陳美玲,她剛與友人芳子,合撰新書《敲打天堂的門,古巴》,當然不會不同意古巴人民精神飽滿、文化鮮活——縱然糧食卻仍短缺。
陳美玲最早在1997年,初次踏上古巴的國土,以遊客身分,旅遊一個月。爾後,她愛上這地人們的幽默,那是她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多次出入,2005年起還長居下來,如今還報讀了首都哈瓦那農業大學的博士課程,在農業科技的實驗室研究、生產防治病蟲害的生物科技產品,貢獻古巴亦重視發展的生態農業技術,視古巴為她另外一個家了。
她研究農業政策,熟知當地農業政策並不支援農民耕作,「即使農民有美金在手,也不能輕易買到簡單如膠靴的農耕用具」,農業用地下跌了百分之二十,那是國家政策使然了,並不只因為社會資源匱乏。
但人們心裏卻常有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想像,在重重阻限中,自主的力量因為革命的歷史而充沛盎然,各自活出自己樂意的生活。
她在當地教授中文,有個30多歲的學生,「他自20多歲便被視為無所事事了,事實上,他晚上非法釣魚,可以賣得好價錢,因此不用上班作正規的工作,每朝睡至中午12時起,便看書學中文、學英文,生活得很豐盛,還覺得不夠時間學新事物呢。」陳美玲說,在她認識古巴朋友中,拒絕慵懶、充滿積極地生活的,佔了多數:「我總不解,還經常問他們,特別是有些上了年紀的,為什麼工資那麼低,卻仍有動力忠於工作?」可她有擔憂社會的傳承青黃不接,年長一輩的老去後,年輕人還願意忘我地貢獻嗎?
「有的國營機構,例如學校,除了聘了守衛在夜間看守,又會要求老師回校值夜班,但那是為什麼呢?年輕人也會反問,還會提出異議。」
然而制度倒也培育了不必以金錢為換算單位而人與人彼此幫助的社會人格。陳美玲住在哈瓦那一個熱鬧如灣仔的小社區,在那棟五層樓房裏,有一戶知識分子家庭,有個碩士研究生,也有同時是開鎖匠也是電腦維修師傅的住家,「教授會為碩士看論文、開鎖匠為老師和我修理電腦,我回香港,也會為師傅代買電腦用品和DVD」,彼此交換技能手藝,「好像七十二家房客」。
書名:《敲打天堂的門,古巴》
作者:美玲、芳子
出版:大家/台北
[文.鄭依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