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新國際‧古巴專刊》台灣主流媒體裡的古巴

文◎郭力昕

古巴領導人卡斯楚上個月宣布退位,由他的弟弟勞爾接任總統。這個重要的決定,各國媒體都有顯著的報導與評論,台灣亦不例外,雖然台灣主流媒體長久以來對古巴的相關報導少得可憐。

報導淺薄,觀點保守

籌備成立「台灣古巴後援會」的主要推動者、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於上個月26日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發表了一篇投書文章〈台灣人,古巴需要你〉,以大量的重要數據為基礎,描述了古巴1959年的社會主義革命以來,在美國至今未歇的近半個世紀的經濟禁運與封鎖、和系統性支助對卡斯楚政權進行政治顛覆的各類壓迫下,依然努力獲得的足以傲世的多方面成就。香港記者張翠容,也曾根據其第一手的採訪和觀察經驗,和具有較為同情之理解的視角,以投書方式在主流媒體反駁過一些主流媒體關於古巴的淺薄報導與評論。

類似觀點的文章出現在台灣主流媒體上,雖然不是絕無僅有,但也非常少見。台灣的主流媒體(當然主要是報紙媒體――台灣的電視媒體對非西方世界之國際新聞的漠視,則更不必提),長久以來對古巴,或說整個亞、非、拉美的政治、社會或文化事件,既沒有太大興趣,報導時也常帶著成見、或內化了的西方觀點。中國時報在去年初做了一個古巴的專題報導,因為其中對古巴的成見式觀看、與近乎觀光客式的片面報導,引發了一些在報紙媒體和網路上的批評與筆戰。但是,這種習慣性地以美國/西方新自由主義觀點出發,去歷史脈絡地談論古巴經濟、人權、民主的說法,卻是台灣主流媒體和主流文化界一向的態度。

最近一些的例子,是去年底一場「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你所不知道的古巴」座談會,由中時國際新聞版的主筆郭崇倫主講、並由主辦單位安排放映一部來自荷蘭VPRO電視台的紀錄片《卡斯楚之後》(Cuba after Castro)。我沒有參加這場座談,無法對討論的內容置評,但這部影片我看過,它是完全站在美國邁阿密那些逃離古巴的右翼財團、軍人、地主等人的立場,談論卡斯楚政權與古巴「人民」的影片,甚至不在乎一丁點的觀點上的平衡採訪。為何在台灣社會談論古巴問題,總是要以這樣的觀點和立場為之?如果播放影片代表一種觀點,為何不安排一個相對觀點的關於古巴的影片?若以這個影片做為討論的基礎,則這場座談會稱之為「你所一直被(保守觀點)告知的古巴」,似乎還比較合適些。

重新認識、評價古巴經驗

當然,台灣過去是個反共政權,對左翼與社會主義立場的社會,帶有敵意與曲解的心態,影響至今,仍是一個因素。但是,今日資訊已經充分開放,言論民主化的過程,也使知識圈應該可以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和問題意識;然而,一些我們以為應該是進步的知識份子或文化人,一碰到無法用西方之民主、自由表尺來度量的經驗,如古巴經驗,就忙不迭的對古巴這個國家進行嘲諷式的、去歷史脈絡的質疑與批評,並在這樣的批評裡,躲回自己在認識上的「安全位置」。

為什麼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無知與偏見,然後虛心一點地從更包容、更開闊的歷史視野、與殘酷的國際政治現實,來重新認識、評價古巴經驗?一些自認為進步、甚至左翼的批評者,如果不是「魚子醬左派」的話,應該會對古巴問題有著些同情的理解。今日的古巴當然有著諸種問題,有待思考與改革,甚至一些國際的左翼刊物與評論,也不客氣的對卡斯楚政權提出批評。我們當然無須對古巴革命或卡斯楚,帶有浪漫幻想式的同情或崇拜;但只要對古巴如何在美國這個流氓霸權下能尊嚴地殘喘至今、有一些起碼的理解與分辨,就應該對這個堅持實驗人類趨向理想精神的社會,有著同情與敬意。

對古巴的認識或論述能力,檢驗著台灣社會面對國際的封閉 / 開放程度,或它受到西方價值之滲透的程度。在台灣被國際社會排除、也如是「安然地」自外於國際社會的某種普遍狀態下,如何展開對古巴社會的深刻認識,並以民間力量對這個社會做任何形式的支援,也許特別值得我們盡一份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