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160期通訊,2009年2月28日。
或許,一些人從沒想過,蕩漾在加勒比海上的島國古巴,雖屬聯合國名單上窮國之一,在民主與自由領域上也盡受抨擊,過去亦有不少古巴人出走以示抗議,但另方面,它卻擁有傲視世界的醫療與教育水平,成為專制政權的擋箭牌。
我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隨處都可碰到穿上白襯衫配棗紅色裙/褲的學童,在我所居住的民宿,轉個彎便是一所幼兒學校,再往前走不遠處又有一所小學、中學,跳跳蹦蹦的孩子帶著陽光的笑容,輕輕鬆鬆上學去。
當我採訪過尼加拉瓜、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拉美貧窮國家後,轉往古巴,第一個印象,便是同樣處於經濟困境的貧窮社會,孩子不僅沒有成為最大的犧牲者,反之卻享有優先的權利,不需要跑到街上乞討生活錢,又或當上擦鞋童。西方批評者對此也得承認,這是古巴不倒的力量之一。
最令我嘖嘖稱奇的,就是在偏遠的地方,也一樣不缺學校,即使只有一個學生,學校還是繼續辦下去。
據統計,目前古巴共有九十六間一個學生的學校,身體力行地向世界證明,他們的教育信念,就是一個不能少,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這對於自稱奉行社會主義的中國而言,形成強烈對比。在中國,教育不是必然的,特別在農村,失學的孩子數目仍然不少,文盲人數逾一億人。人民醫療權利也受到嚴重剝削,向市場緊靠,不少老百姓都是「小病」拖著,大病「等死」。但古巴情況卻完全不一樣。
我所居住的民宿,屋主為一名六十歲的寡婦瑪尼,她拉起上衣,告訴我,她剛做了乳癌切割手術不久,驕傲地指手術幾乎不留痕跡,證明古巴醫術一流。她還說﹕「我們這裏採取的是預防醫療政策,國民都獲免費醫療檢查之外,醫護人員不時探訪社區,甚至住在社區裏,講解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和防範細菌襲擊等,又提供免費定期防疫注射,令古巴人無懼因貧窮而影響健康質素。」
事實上,走在首都哈瓦那市中心,環境雖然破落,但尚算清潔,打破了外界的成見,就是貧窮與疾病不一定為連體嬰。我走進最貧窮的村落,每個家庭都有很高的衛生意識,簡陋的家卻是一塵不染,一派閒適。
今年正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古巴革命五十週年,他們互相祝賀之餘,卻分別向世人展示出不同的發展道路。
中古兩國同樣由共產政權以中央集權模式長期執政,但卻有不同的改革態度和優先政策。
儘管中國與古巴一樣堅持一黨專政,中國卻早於三十年前已隨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務實政策,全速融進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至今,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並成為地球村的活躍成員。反觀古巴,其經濟奄奄一息,在美國制裁下,一直被孤立,人民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網絡通訊更大受限制。在古巴,上網和手機通話困難又昂貴,官方解釋,這是因為美國制裁,不能用海床路線、需借助委內瑞拉提供的衛星服務。不過,有古巴人懷疑政府以此打壓資訊自由。無論如何,走到現在,古巴正積極尋找改革之路。
事實上,中國和古巴兩國自蘇聯倒台後,關係漸趨緊密,中國高調參與古巴的經改和建設,而古巴則加強了與中國在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合作。
當古巴政府尋求經濟改革良方的同時,原來也不忘繼續向外輸出軟實力,古巴的醫生和教師早已成為第三世界的最有力援助,成為重返國際舞台的外交本錢。
根據古巴官方數字,古巴向第三世界國家派出共十二萬六千名醫護人員,協助當地的公共衛生服務,而在零六年十二月,古巴更與中國合作在中國青海省會西寧建立「西寧中古友好眼科醫院」,該醫院有十四名專程而來的古巴眼科醫生,為中國眼疾病人帶來光明。這是古巴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的「奇蹟行動」(Operation Miracle),這行動目的是向低下階層提供免費眼疾治療。此外,中國大陸於二零零六年又與古巴推行交換學生計劃,古巴向中國留學生提供免費醫學課程。
經過古巴多年的苦心耕耘下,現在「古巴醫生」已成為一個品牌。
揭開「古巴之謎」
與此同時,古巴的教育與醫療在海外也默默發揮影響,目前有十六個第三世界國家共二百多萬人借鑑古巴發明的「我能夠」掃盲方法成功脫離文盲之苦。這套方法乃是把字母與數字合在一起,透過視聽教育令文盲在六十五天內學會識字和書寫。委內瑞拉就是在古巴協助下推行一個掃盲計劃叫「羅賓遜計劃」,有效地把文盲數字降至近乎零。
古巴教育在拉美首屈一指,卡斯特羅在五九年革命成功後,便致力推行全民免費教育和醫療,即使經濟如何困難,社會怎樣貧窮,但教育和醫療依然能維持高水平,世界銀行在去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直指這是「古巴之謎」。
為了解開「古巴之謎」,我四度專程前往古巴一探究竟。
事實上,除了教育和醫療之外,古巴的有機農業和生化科技也有卓越成就,獲國際組織關注。古巴雖長期處於西方指責為獨裁國家和一片批評聲浪中,加上美國的嚴峻制裁,經濟衰弱,但仍能讓國民擁有健康、近乎零文盲,使得古巴有別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而其「社會主義」也像謎一樣生存下來。社會建設的業績變成古巴面對外界挑戰的一塊亮麗擋箭牌,叫人對這個島國心生好奇。
事實上,外界對古巴的挑戰,尤以美國與西方世界,亦主要集中古巴的高度集權政治體制,以及非自由化的中央計劃經濟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古巴有異於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竟然安然存在美國後院並力抗美國的「征服」,極不符合美國向世界輸出的民主與自由市場理念。
無可否認,古巴實行了接近五十年的社會主義,走到現在,的確出現疲態,並且重複著二十世紀以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問題:官僚管治危機、生產力落後、低效率、一言堂、缺乏制衡等等。
可是,當我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街頭上,所遇見的古巴人卻一身健康的膚色,充滿陽光的熱力,臉上笑容不缺。而古巴在拉美地區 (那些受過英國殖民的巴勒比海國家除外)是最能說英語的地方之一,外國人較容易踫上可以用英語交談的古巴人。
一位古巴學生告訴我,現在年輕一代在學校一律學習英語,雖然古巴仍然受美國圍堵,但他們希望能夠用英語打開對外的窗口。事實上,古巴的知識階層與拉美其他國家比較是最龐大的,我時常以半開玩笑的口吻向古巴人說,只要我一丟石頭,隨時都會擊中詩人作家。雖然哈瓦那市內的建築物如何破落失修,但學校、作家和藝術家工會大樓卻永遠新簇完整。拉美作家協會總部便設在哈瓦那一組非常別緻的西班牙式建築群。
諷刺的是,古巴尊重文人,對表達自由卻步步為營。我在哈瓦那認識一位年輕的文化雜誌編輯薛丹勞 (Y. Cedeno),她告訴我,她對工作感到洩氣,因為她對選題和文章的取捨沒有決定權,整個編輯部只會聽命於社長,社長則來自軍方,她加入雜誌前是一名將領。薛丹勞又說,言論自由永遠是敏感的話題,這由於古巴頭頂上有虎視眈眈的美國,隨時準備推翻古巴的社會主義,只要古巴一開放,美國便會借機滲透顛覆,這是古巴限制自由的理據,同時亦由此合理化一黨專政的現象。
零六年當卡斯特羅讓位給弟弟勞爾,並指定他為正式接班人的時候,外界則大肆抨擊這種為世襲獨裁政治,只會繼續深化古巴的問題,另方面卻又寄望勞爾推行改革,並推測古巴將會學習中國尋找資本主義方式的解決方案。
沒錯,勞爾上任後即宣布一系列改革,他同時表達了對官僚主義的不滿,認為有必要提高生產,改善物質生活,他還促請媒體發出更多的批評聲音,並授權進行關於產權關係的研究等等,這都令外界有一個感覺,古巴可能要回頭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古巴的社會主義可能因此自我解體了。
可是,在我訪問好幾位官員當中,這包括古巴人民代表大會議長阿勒孔 ( Ricardo Alarcon ) 和切‧格瓦拉大兒子卡美路‧格瓦拉 ( Camilo Guevara ),還有專家學者如古巴亞洲研究中心經濟學家科維度 ( Eduardo Florido ),他們一致強調,古巴的改革乃是在社會主義的框架裏進行,他們將會堅守社會主義的理想。
在我接觸的古巴民眾中,不少人也渴望改善生活,但仍不願放棄社會主義,特別是目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全球性危機,古巴更應向世界展示另一種可能的發展模式。
屬老一輩的作家馬里奧‧馬天尼斯 ( Mario Martinez ) 見證了古巴半個世紀的革命事業,他在接受訪問時向我解釋古巴社會主義不倒之謎。
「拉美是歐洲資本主義擴張第一個遭到殖民的地區,歷時數百年,是不愉快的經歷,當年古巴原住民給統統殺光,從非洲過來的黑奴服務白人大地主和殖民地統治者,因此,古巴人有不少黑裔血統……」
「由於受到長期殖民經驗,古巴人對民族身份有堅定的追尋,對獨立自主、自由公義有強烈的渴望。可是,西班牙人走了,美國又佔領我們的土地,即使一九零二年古巴獨立,美國仍然介入古巴內政和操控經濟,並在古巴建國時的憲法中加入普拉特修正案,強行佔用關塔那摩灣……」
馬天尼斯繼續說,美國如何在古巴獨立後扶植獨裁者巴蒂斯塔(F.Batista ),令古巴繼續服務西方資本,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經濟體系,人民得不到解放,直至卡斯特羅與切.格瓦拉的革命成功。
社會主義早已生根古巴
馬天尼斯憶述一九五九年古巴人歡呼卡斯特羅上台的熱鬧情景,當時他才二十多歲,「當了解到古巴一頁歷史,你應明白,我們為什麼時刻提防美國的帝國野心,對美式資本主義尤為反感……社會主義的種子早在這裏埋下了。」
古巴獨立之父何塞.馬蒂(Jos Marti)強烈民族情感和倫理方案,不僅是感召了古巴人,還感召了整個拉美民族。
何塞.馬蒂為他的後代定下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方案:無私與平等。難怪守在古巴的古巴人,無論年長或是年輕的,當我問到他們怎樣看待社會主義,他們都不願意否定它。
哈瓦那大學一年級哲學系學生法蘭度說:「我們從小便被教導先輩的愛國精神和理想,熟悉的是社會主義,對其他制度不太了解,可是……」
現在,不少古巴年輕人和知識分子都會回答:「我們明白到資本主義那一套不是出路,可是,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也問題重重,如果不能克服目前的問題向前跨越,革命就會死在這裏了。」
法蘭度說,越來越多年輕人想發表多一點不同的聲音,希望能參與影響中央政策的權利。他問:「我們可否在社會主義的框框裏提高生產力?又可否實現民主社會主義?打破專政,擴大自由空間,如果能做到,古巴的社會主義真可以來個大躍進,並向世人顯示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事實上,有古巴人已敢發出抗議聲音。
究竟古巴如何獨特?同時又面對甚麼挑戰?在全球處於因資本過度擴張而導致金融海嘯、資源短缺、氣候暖化下,古巴改革成為中國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的美麗與哀愁。
亞洲週刊
二十三卷九期 (2009-03-08 )
張翠容「古巴專輯報導與評論」
請見附檔,謝謝。
(張翠蓉表示,因篇幅限制,另有文章下期續刊)
一、古巴鏡子映照中國改革的美麗與哀愁
二、民眾自主教育根植社區
三、古巴力求重返國際舞台
四、在貧窮中保有健康
五、先讓農民擁有土地
六、古巴國情
一、古巴鏡子映照中國改革的美麗與哀愁
.文·張翠容 \ 圖·李思睩
|
古巴和中國都自稱社會主義國家,但古巴的鏡子,卻映照出彼此不一樣的美麗與哀愁。古巴投下巨大預算,確保社會均等、讓人民在教育權及醫療權上獲得充分保障,人民享受著近乎是免費的權利,但在網絡通訊及消費生活上,卻非常匱乏。反觀中國,一般人民的消費生活充裕,但基礎教育崩壞和醫療市場化,衍生出巨大的社會問題。
|
編者按:獨立記者張翠容前往拉美包括古巴、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國家進行採訪。今年一月,古巴慶祝革命五十週年,張翠容深入報道古巴的另類改革模式。之前,張翠容曾經親赴東南亞及中東地區,在戰火中剖解真相,她的作品包括《行過烽火大地》、《大地旅人》及《中東現場》。■
|
或許,一些人從沒想過,蕩漾在加勒比海上的島國古巴,雖屬聯合國名單上窮國之一,在民主與自由領域上也盡受抨擊,過去亦有不少古巴人出走以示抗議,但另方面,它卻擁有傲視世界的醫療與教育水平,成為專制政權的擋箭牌。
我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隨處都可碰到穿上白襯衫配棗紅色裙/褲的學童,在我所居住的民宿,轉個彎便是一所幼兒學校,再往前走不遠處又有一所小學、中學,跳跳蹦蹦的孩子帶著陽光的笑容,輕輕鬆鬆上學去。
當我採訪過尼加拉瓜、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拉美貧窮國家後,轉往古巴,第一個印象,便是同樣處於經濟困境的貧窮社會,孩子不僅沒有成為最大的犧牲者,反之卻享有優先的權利,不需要跑到街上乞討生活錢,又或當上擦鞋童。西方批評者對此也得承認,這是古巴不倒的力量之一。
最令我嘖嘖稱奇的,就是在偏遠的地方,也一樣不缺學校,即使只有一個學生,學校還是繼續辦下去。
據統計,目前古巴共有九十六間一個學生的學校,身體力行地向世界證明,他們的教育信念,就是一個不能少,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這對於自稱奉行社會主義的中國而言,形成強烈對比。在中國,教育不是必然的,特別在農村,失學的孩子數目仍然不少,文盲人數逾一億人。人民醫療權利也受到嚴重剝削,向市場緊靠,不少老百姓都是「小病」拖著,大病「等死」。但古巴情況卻完全不一樣。
我所居住的民宿,屋主為一名六十歲的寡婦瑪尼,她拉起上衣,告訴我,她剛做了乳癌切割手術不久,驕傲地指手術幾乎不留痕跡,證明古巴醫術一流。她還說﹕「我們這裏採取的是預防醫療政策,國民都獲免費醫療檢查之外,醫護人員不時探訪社區,甚至住在社區裏,講解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和防範細菌襲擊等,又提供免費定期防疫注射,令古巴人無懼因貧窮而影響健康質素。」
事實上,走在首都哈瓦那市中心,環境雖然破落,但尚算清潔,打破了外界的成見,就是貧窮與疾病不一定為連體嬰。我走進最貧窮的村落,每個家庭都有很高的衛生意識,簡陋的家卻是一塵不染,一派閒適。
今年正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古巴革命五十週年,他們互相祝賀之餘,卻分別向世人展示出不同的發展道路。
中古兩國同樣由共產政權以中央集權模式長期執政,但卻有不同的改革態度和優先政策。
儘管中國與古巴一樣堅持一黨專政,中國卻早於三十年前已隨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務實政策,全速融進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至今,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並成為地球村的活躍成員。反觀古巴,其經濟奄奄一息,在美國制裁下,一直被孤立,人民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網絡通訊更大受限制。在古巴,上網和手機通話困難又昂貴,官方解釋,這是因為美國制裁,不能用海床路線、需借助委內瑞拉提供的衛星服務。不過,有古巴人懷疑政府以此打壓資訊自由。無論如何,走到現在,古巴正積極尋找改革之路。
事實上,中國和古巴兩國自蘇聯倒台後,關係漸趨緊密,中國高調參與古巴的經改和建設,而古巴則加強了與中國在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合作。
當古巴政府尋求經濟改革良方的同時,原來也不忘繼續向外輸出軟實力,古巴的醫生和教師早已成為第三世界的最有力援助,成為重返國際舞台的外交本錢。
根據古巴官方數字,古巴向第三世界國家派出共十二萬六千名醫護人員,協助當地的公共衛生服務,而在零六年十二月,古巴更與中國合作在中國青海省會西寧建立「西寧中古友好眼科醫院」,該醫院有十四名專程而來的古巴眼科醫生,為中國眼疾病人帶來光明。這是古巴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的「奇蹟行動」(Operation Miracle),這行動目的是向低下階層提供免費眼疾治療。此外,中國大陸於二零零六年又與古巴推行交換學生計劃,古巴向中國留學生提供免費醫學課程。
經過古巴多年的苦心耕耘下,現在「古巴醫生」已成為一個品牌。
揭開「古巴之謎」
與此同時,古巴的教育與醫療在海外也默默發揮影響,目前有十六個第三世界國家共二百多萬人借鑑古巴發明的「我能夠」掃盲方法成功脫離文盲之苦。這套方法乃是把字母與數字合在一起,透過視聽教育令文盲在六十五天內學會識字和書寫。委內瑞拉就是在古巴協助下推行一個掃盲計劃叫「羅賓遜計劃」,有效地把文盲數字降至近乎零。
古巴教育在拉美首屈一指,卡斯特羅在五九年革命成功後,便致力推行全民免費教育和醫療,即使經濟如何困難,社會怎樣貧窮,但教育和醫療依然能維持高水平,世界銀行在去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直指這是「古巴之謎」。
為了解開「古巴之謎」,我四度專程前往古巴一探究竟。
事實上,除了教育和醫療之外,古巴的有機農業和生化科技也有卓越成就,獲國際組織關注。古巴雖長期處於西方指責為獨裁國家和一片批評聲浪中,加上美國的嚴峻制裁,經濟衰弱,但仍能讓國民擁有健康、近乎零文盲,使得古巴有別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而其「社會主義」也像謎一樣生存下來。社會建設的業績變成古巴面對外界挑戰的一塊亮麗擋箭牌,叫人對這個島國心生好奇。
事實上,外界對古巴的挑戰,尤以美國與西方世界,亦主要集中古巴的高度集權政治體制,以及非自由化的中央計劃經濟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古巴有異於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竟然安然存在美國後院並力抗美國的「征服」,極不符合美國向世界輸出的民主與自由市場理念。
無可否認,古巴實行了接近五十年的社會主義,走到現在,的確出現疲態,並且重複著二十世紀以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問題:官僚管治危機、生產力落後、低效率、一言堂、缺乏制衡等等。
可是,當我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街頭上,所遇見的古巴人卻一身健康的膚色,充滿陽光的熱力,臉上笑容不缺。而古巴在拉美地區 (那些受過英國殖民的巴勒比海國家除外)是最能說英語的地方之一,外國人較容易踫上可以用英語交談的古巴人。
一位古巴學生告訴我,現在年輕一代在學校一律學習英語,雖然古巴仍然受美國圍堵,但他們希望能夠用英語打開對外的窗口。事實上,古巴的知識階層與拉美其他國家比較是最龐大的,我時常以半開玩笑的口吻向古巴人說,只要我一丟石頭,隨時都會擊中詩人作家。雖然哈瓦那市內的建築物如何破落失修,但學校、作家和藝術家工會大樓卻永遠新簇完整。拉美作家協會總部便設在哈瓦那一組非常別緻的西班牙式建築群。
諷刺的是,古巴尊重文人,對表達自由卻步步為營。我在哈瓦那認識一位年輕的文化雜誌編輯薛丹勞 (Y. Cedeno),她告訴我,她對工作感到洩氣,因為她對選題和文章的取捨沒有決定權,整個編輯部只會聽命於社長,社長則來自軍方,她加入雜誌前是一名將領。薛丹勞又說,言論自由永遠是敏感的話題,這由於古巴頭頂上有虎視眈眈的美國,隨時準備推翻古巴的社會主義,只要古巴一開放,美國便會借機滲透顛覆,這是古巴限制自由的理據,同時亦由此合理化一黨專政的現象。
零六年當卡斯特羅讓位給弟弟勞爾,並指定他為正式接班人的時候,外界則大肆抨擊這種為世襲獨裁政治,只會繼續深化古巴的問題,另方面卻又寄望勞爾推行改革,並推測古巴將會學習中國尋找資本主義方式的解決方案。
沒錯,勞爾上任後即宣布一系列改革,他同時表達了對官僚主義的不滿,認為有必要提高生產,改善物質生活,他還促請媒體發出更多的批評聲音,並授權進行關於產權關係的研究等等,這都令外界有一個感覺,古巴可能要回頭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古巴的社會主義可能因此自我解體了。
可是,在我訪問好幾位官員當中,這包括古巴人民代表大會議長阿勒孔 ( Ricardo Alarcon ) 和切‧格瓦拉大兒子卡美路‧格瓦拉 ( Camilo Guevara ),還有專家學者如古巴亞洲研究中心經濟學家科維度 ( Eduardo Florido ),他們一致強調,古巴的改革乃是在社會主義的框架裏進行,他們將會堅守社會主義的理想。
在我接觸的古巴民眾中,不少人也渴望改善生活,但仍不願放棄社會主義,特別是目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全球性危機,古巴更應向世界展示另一種可能的發展模式。
屬老一輩的作家馬里奧‧馬天尼斯 ( Mario Martinez ) 見證了古巴半個世紀的革命事業,他在接受訪問時向我解釋古巴社會主義不倒之謎。
「拉美是歐洲資本主義擴張第一個遭到殖民的地區,歷時數百年,是不愉快的經歷,當年古巴原住民給統統殺光,從非洲過來的黑奴服務白人大地主和殖民地統治者,因此,古巴人有不少黑裔血統……」
「由於受到長期殖民經驗,古巴人對民族身份有堅定的追尋,對獨立自主、自由公義有強烈的渴望。可是,西班牙人走了,美國又佔領我們的土地,即使一九零二年古巴獨立,美國仍然介入古巴內政和操控經濟,並在古巴建國時的憲法中加入普拉特修正案,強行佔用關塔那摩灣……」
馬天尼斯繼續說,美國如何在古巴獨立後扶植獨裁者巴蒂斯塔(F.Batista ),令古巴繼續服務西方資本,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經濟體系,人民得不到解放,直至卡斯特羅與切.格瓦拉的革命成功。
社會主義早已生根古巴
馬天尼斯憶述一九五九年古巴人歡呼卡斯特羅上台的熱鬧情景,當時他才二十多歲,「當了解到古巴一頁歷史,你應明白,我們為什麼時刻提防美國的帝國野心,對美式資本主義尤為反感……社會主義的種子早在這裏埋下了。」
古巴獨立之父何塞.馬蒂(Jos Marti)強烈民族情感和倫理方案,不僅是感召了古巴人,還感召了整個拉美民族。
何塞.馬蒂為他的後代定下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方案:無私與平等。難怪守在古巴的古巴人,無論年長或是年輕的,當我問到他們怎樣看待社會主義,他們都不願意否定它。
哈瓦那大學一年級哲學系學生法蘭度說:「我們從小便被教導先輩的愛國精神和理想,熟悉的是社會主義,對其他制度不太了解,可是……」
現在,不少古巴年輕人和知識分子都會回答:「我們明白到資本主義那一套不是出路,可是,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也問題重重,如果不能克服目前的問題向前跨越,革命就會死在這裏了。」
法蘭度說,越來越多年輕人想發表多一點不同的聲音,希望能參與影響中央政策的權利。他問:「我們可否在社會主義的框框裏提高生產力?又可否實現民主社會主義?打破專政,擴大自由空間,如果能做到,古巴的社會主義真可以來個大躍進,並向世人顯示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事實上,有古巴人已敢發出抗議聲音。
究竟古巴如何獨特?同時又面對甚麼挑戰?在全球處於因資本過度擴張而導致金融海嘯、資源短缺、氣候暖化下,古巴改革成為中國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的美麗與哀愁。
二、民眾自主教育根植社區
巴政府將總預算約百分之十五投入教育,文盲數字五十年來從三成下降至近乎零。
|
在古巴,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當地龐大的知識群,即使在街頭上,也很容易碰上能滔滔雄辯的人。他們的口號:我們的武器就是我們的意念 ( our weapon is our ideas )。
一九五九年古巴革命成功後,教育即成為卡斯特羅政府工作重點之一,大量資源投放在教育上,近年佔去政府總預算約百分之十五,他們視教育為革命其中一項重要承諾,在農村,哪怕只有一個學生,也不能剝削學童受教育的權利。現在 卡斯特羅一上台即表示,要全面掃盲。因此,他派出十二萬名義工跑遍所有窮鄉僻壤,教導農民及其子女讀書上學,令古巴的文盲率從革命前的約百分之三十下降至接近零。不過,當時美國中情局企圖干擾掃盲運動,參與掃盲運動義工多番受到恐嚇,至少一名遭謀殺。 古巴的教育便由此含有兩個主調:反美與愛國。一次,我採訪一所學校,觀察他們一天的學習活動。就在早晨集會中,他們不停背誦古巴歷史偉人的愛國教誨,還有社會主義的價值。 革命後的古巴,政府國營化所有學校,學校質素平均,這包括大學在內。政府規定孩子從六歲開始必須入學至十六歲為止,之後可按選擇進修,所有大學和進修學院都是免費的,還有書簿和食宿津貼,大家安心去學習。 外界或許批評古巴教育過於意識形態化,但在我所訪問過的 此外,古巴的教育也不是一座孤島。雖受到美國制裁,但古巴與拉美一些國家,以至美國和歐盟部份成員都有合作項目。 不過,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不時出現於大街小巷的中國留學生,當中有大量醫科生,還有修讀西班牙語和其他學科如農業、旅遊、哲學、文學等。 原來,古巴一直歡迎第三世界學生來古巴研習,學費全免之餘也一樣可以與本地生享有書簿住宿津貼。近年隨著古巴進入改革高峰期,中國成為重要的參考對象,兩國還於零六年簽定協議,兩國加強互訪,自零六年開始,數千中國留學生到古巴學習,與此同時,古巴學生在中國的人數也有顯著增加。 中國留學生讚古巴師資好 我訪問了幾位中國留學生,他們對古巴的師資豎起大姆指。一位來自成都的黃姓醫科學生說,他特別感動教授曾向他說:把古巴醫生精神帶回中國去,落實人人享有醫療的基本權利。 可是,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對學習的環境條件,卻叫苦連天。 另一位來自北京的學生說,在古巴學習的一大困難是上網,因此很難進行多媒體教育,其次是參考書籍,古巴人都會全歸咎於美國的制裁。 除學生外,大學教授亦面對相同困難。一位任教於哈瓦那大學的歷 從事教育工作的艾蓮娜.卡勞氏 ( Elena M. Canals) 說,在面對美國制裁下,國家出現了一股很強的凝聚力,人們感於要自強不息,而知識就是社會的財富,也是維繫國家核心價值的力量之一,除了傳統教育受到重視,具有古巴特色的民眾自主教育(popular education),也默默在古巴紮根。 艾蓮娜補充說,民眾自主教育目的是邁向普及權力(popular power),令人可管理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社區做起,即提高人民的社會覺醒和參與社區事務的動力,透過加強知識和擴闊社區參與管道來帶動社會變革。目前有一國際非政府組織馬丁‧路德紀念中心(CMMLK)與古巴政府合作,推動民眾教育項目。 艾蓮娜說,教育是參與式民主的重要基礎,她問:「為什麼你們在外只懂拿著美式民主的一套標準衡量我們?為什麼美國仍以冷戰思維繼續制裁我們?」 古巴的教育讓人民對社會主義有期許,但經濟的困境導致學習環境艱難,亦使不少年輕人希望能夠衝出古巴。(張翠容)■ |
三、古巴力求重返國際舞台
冷戰結束將近二十年,但古巴與美國繼續維持一種冷戰式的敵對關係,這是源於卡斯特羅與切.格瓦拉於一九五九年革命成功,當時卡斯特羅雖未提到要實行共產主義,可是美國認定他們要在古巴建立共產政權,遂於六十年代初開始制裁及孤立古巴。
|
|
過去五十年,有兩宗事件曾令國際轟動,一是豬灣事件,另一是導彈危機。六一年美國中情局協助流亡到美的古巴人在古巴的豬玀灣入侵古巴,使當時新上任的總統甘迺迪信譽大失,也迫使古巴轉投蘇聯,令蘇聯有機會在古巴部署核導彈,威脅美國安全,美國反擊,觸發世界史上最接近核戰的危機。
目前,世人關注美國如何處理古巴革命前在不平等條約下租借出的關塔那摩灣,及在其上建立的海軍基地問題,還有古巴怎樣借近年拉美地區向左轉而力求重返國際舞台 |
四、在貧窮中保有健康
貫徹切.格瓦拉全民免費醫療夢想,醫療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百分之十三。
|
|
美國作家米高.摩爾(Michael Moore)製作了一部Sicko,批評美國資本主義式醫療不濟之餘,還拍攝數名深受「九一一」後遺症影響的美國病人跑往古巴治病,診斷和手術費全免,藥物低廉,病人感激至痛哭流涕,頗收喜劇效果。
Sicko拍攝完畢後,我再度前去古巴採訪,第一件事便是走到哈瓦那醫院與之前認識的醫生見面。我笑問,根據Sicko,作為外國人在古巴也可享受免費醫療嗎?其中一位叫Regelio的醫生大笑,說﹕「因為是摩爾,所以免費,你就不會有這種優待!」 在剖析問題之前,先簡介一下聞名已久的古巴醫療制度。與教育一樣,醫療是古巴五九年革命成功後,被視為一項革命的重要計劃,醫生和人口比例為一比一百七十五,為全球之冠,醫療支出佔了政府總預算的百分之十三。除卡斯特羅表示醫療是人權,同樣一個不能少外,這同時也是他親密戰友切.格瓦拉的夢想——全民免費醫療保障。 這是古巴早年準備國營化全國醫療的前奏,當時有不少醫生在國營化的恐慌中逃住美國,只剩下三千名醫生和十六名醫學院教授,全國醫療幾乎是從零再開始。古巴的醫療發展至今能夠在國際上傲視同儕,還可以向外輸出醫療人員,殊不簡單。不過,近年開始有人埋怨政府因不斷向外輸出醫生而令古巴醫生人手緊張。可是,衝擊最大的還是美國在布殊統治時代對古巴加強制裁。為了對此有所了解,我相約一位在當地認識的古巴醫生參觀醫院。該醫生有華裔血統,爸爸是老華僑,姓陳,癌症專家,她一見我,便表示很想到中國交流,還立刻給我她的履歷。 她說,國家近年窮困,沒有能力購入先進儀器,即使購買器材,也是從歐洲入口,無法買入較便宜的美國貨,令到成本上升,很多醫學研究無法大步向前邁進,加上工資低微,只有每月三十美元左右,不少醫生設法出國進修,繼續手頭上的研究項目。 雖然如此,我看到不同膚色的醫生團隊表現出非常專業的精神。一位醫生Mano語重心長地向我說,他去年有機會到中美洲哥斯達黎加交流,工資比古巴高出幾十倍,有朋友勸他借機留在該地發展,但他仍然回來了,因他自覺不能放下古巴病人,以及這裏的醫療隊伍。他表示他還有夢想,希望能為改善國家出一分力,更何況醫療已成為古巴一個品牌,他有責任留在國家,留在自己的專業內做得最好。 醫生收入低仍不懈工作 就是因為有夢想,古巴醫生在低微工資下仍不懈工作,年輕人爭相報讀醫科;而古巴向外輸出古巴醫生,同時也在外宣傳古巴式的服務社區精神。一位中國傳統醫科留學生告訴我,在課程裏,如何服務社區是其中一個科目。這位留學生又說,中國醫術與古巴有一段歷史淵源,近年中國醫術在古巴再度復興,較廉宜的中醫藥是他們的研究之一。在哈瓦那唐人街,每天早上都有不少古巴人可免費學習太極、氣功等強身健體的運動。 在經濟困境下,古巴努力尋找另類生存方法,延續古巴之謎。(張翠容) |
五、先讓農民擁有土地
全球目前處於糧荒之中,如何解決糧食短缺成為各國迫切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古巴更是刻不容緩。
|
|
當我於零六年那次到古巴,就打聽聞名已久的古巴農業,人們總會以無奈的眼神看著我,問:我們哪裏有農耕?他們表示,在非常時期的九十年代的確發展出耀眼的城市農耕,其後有點無以為繼,很快又回到當年由於大鍋飯留下來的問題,農民缺乏動力耕種、生產效率奇低、耕種農地萎縮等等。非常時期過後人民轉移依賴入口農產品。
去年,古巴新領導人勞爾一上台,深知若不再推動另一波農業改革,活化並完善第一波改革精神,古巴將無法處理糧荒。因此,他宣布在農業領域裏進行一連串的改革,這包括下放農地使用權,讓更多農民擁有土地,並提高農產品價格等激勵措施鼓勵農民生產,又逐步解除農民購買農用物質的限制,同時開放銷售農具、除草劑和其他供應產品。 勞爾希望解放古巴的生產力,而農業則是一個重要的試點。在這個情況下,我參加了古巴的農業考察團。 雖然考察團收費昂貴,但仍吸引不少要在古巴取經的世界各地人士。事實上,繼生化科技之後,在非常時期的古巴農業改革給塑造成為世界的典範,來取經人士絡繹不絕。 從一九五九年革命成功到一九八九年之間,古巴投向蘇聯,以抵抗美國嚴峻經濟制裁。那段時期,古巴百分之八十五的貿易來自蘇聯。蘇聯瓦解後,古巴經濟迅速下滑,直接打擊糧食供應,當時卡斯特羅想出鼓勵居民在城市周邊發展農業,整理哈瓦那市內的閒置土地開闢為農產品種植區,此外,農業部為了節省燃油,鼓勵農民改用牛隻耕種,以天然肥料代替高價化肥,結果古巴農業回到過去的「有機種植」時代。 在第一天的考察,我們當然首先要去看知名的「城市農耕」。 古巴在九三年推行土地改革,容許農民以合作社方式使用農地,並放鬆政策,農民可以把有限度的農作物,根據政府限價,推出市場買賣。 合作社可分大型與小型,大型合作社有政府資助,小型合作社大多由中途出家的農夫與友人合辦,以解決自己家庭或所屬社區的糧食需求。無論大與小,他們都要履行一種社會責任,就是把農作物收成的兩成分給學校、醫院和其他社會機構,餘下的便可作為己用,就這樣,他們解決了九十年代的糧食危機。 古巴農業部代表帶領我們探訪一個居住在哈瓦那郊區的家庭,他們就在隔壁一塊荒地上發展起他們的果園,家庭主人當初放棄工程師的事業,與鄰居一起向政府申請使用荒地,然後把土地改為可灌溉的農地,還飼養豬隻和雞鴨,自給自足。 有些社區,各家庭負責種植不同品種的食物,可進行交換。他們認為,城市農耕不僅可以滿足需要,更可以促進社會和諧,豐富精神面貌。 事實上,古巴農業改革具創新精神,但必須有政策配合,發揮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張翠容)■ |
六、古巴國情
面積:110,860平均公里
人口:1,126.8萬 預期平均壽命:77.27歲 族群分布:白人,65.1%; 混血人(黑人與白人、印弟安人與白人),24.8%; 黑人,10.1% (後援會按:相關統計時有出入,後援會查詢後,
另有一組似乎更合理的數字如左,僅供
參考,as in 2006
mulatto
51%,白人 37%
黑人 11%, 華人 1%
)
宗教:天主教,85% 主要語言:西班牙語 GDP:523億美元 人均GDP:4,641美元 識字率:97% 主要勞動人口行業分布: 農業,20%;工業,13%;教育,12%; 醫療及社會服務,12%; 建築,5%;其他服務,4% *註:2007年數字 古巴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約75%的勞動人口受僱於公營部門。旅遊業是第一大創匯產業,古巴每年接待外國遊客達220萬人次。鎳產業是僅次於旅遊業的第二大外匯來源。其他的出口包括藥品、生物科技產品、糖、煙草、橘子、咖啡、魚類。每年總出口約38億美元。 資料來源:聯合國、新華社、美國國務院、美國中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