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70期通訊,2008年4月10日。
古巴的有機農業發展
台北,立報,2008-4-7
記者∕作者:倪世傑
■ 倪世傑(政大政治所博士生)
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自今年2月上台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開放政策,現在古巴公民得以購買手機、電腦、微波爐、DVD播放機等電器,當然,如果以此斷言古巴將在近期內進行更大規模的「改革開放」實言之過早,不過,隨著古巴開放氣氛日漸濃厚,古巴在1989年「蘇東坡」之後如何「活過來的」也成為讓人感興趣的問題,這一個東歐國家的「蔗糖種植園」在1989年之後的農業發展,的確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從1959革命成功到1989年前,蘇聯是古巴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古巴超過85%的貿易活動與蘇聯有關,蘇聯以高於市價甚多的價格購買古巴的蔗糖,並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販賣石油給古巴。蘇聯崩潰,古巴的進口總量減少了75%,石油的進口更減少了53%,國家一時之間陷入嚴重的打擊,尤以民眾的食物供應影響最為巨大。在過去扭曲的市場價格機制下,古巴民眾攝取的卡路里中有57%、以及80%的蛋白質與脂肪源自於進口,蘇聯崩潰後化學肥料與殺蟲劑的進口減少了80%,再加上美國國會於1992年通過《荷姆斯—波頓法案》(Helms-Burton Act),禁止企業與古巴做生意,企圖利用此法案造成古巴經濟困頓,一舉推翻古巴革命政府。
在此嚴峻的情況下,卡斯楚政府(Fidel Castro)必須改變過去單一作物、高投入的農業政策。化肥與石油短缺,使得過去集中耕種、食物冷藏與運輸都變得更為昂貴,在都市周邊發展農業成為必要之舉。在1989年之前,擁有250萬居民的首府哈瓦那周邊是沒有什麼農業區的,但在蘇聯崩潰之下,哈瓦那居民開始利用家戶附近的花園種菜供應家戶食用,古巴政府農業部門從此概念出發,整理哈瓦那市內的閒置土地開闢為農產品種植區,到1998年,都市農園已能供應都市居民50%的卡路里。此外,古巴政府不再鼓勵農民使用牽引機、拖拉機等需要使用汽油、柴油的現代化農耕器具,希望農民能回歸過 去使用牛隻耕種的日子,再加上肥料、殺蟲劑短缺,古巴意外地前進到「有機農業」的時代。
與加勒比海其它國家相比,古巴佔該區人口的2%,卻擁有該區11%的科學研究人員,這些科研人員對過去古巴單一作物、高化肥的農業耕種方式已表達過不滿,現在他們的機會來了,利用放養寄生蜂和寄生蠅等類寄生性天敵(Parasitoids)等昆蟲,在農地中消滅危害農作物的害蟲,由此大幅降低殺蟲劑的使用,這些生物殺蟲劑(Trichogramma)廣泛運用在菸草田。在蕃茄田中亦可利用塗滿蜂蜜的香蕉莖吸引攻擊性螞蟻,確保蕃茄的產出以及甜度。到現在,農業已經大量利用堆肥而非化肥。另一方面,與大規模種植相較,都市耕地面積小且破碎,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產量無法供養更多的人,因此古巴政府開始鼓勵都市居民遷往鄉村居住,或是在鄉村進行兩週到兩年不等的中短期居留,以緩解大量居民帶給都市沈重的壓力。
小規模農地仍舊有其長處,但在主流經濟學錯誤的估算下落入難以翻身的「敗部」,原因在於「單位產量」的概念作祟:要增加最大單位產量,必須以種植園、單一作物的方式進行耕種。伴隨著機械化,單位產量在短時間內的確衝高了,但地力也在一段時間耗盡了,需要依賴化肥繼續維持地力,最後造成土壤酸化、生物多樣性亦隨之大幅降低。
小單位面積的耕種看似好像較不經濟,但此耕種方式主要是為了維繫家戶的直接需要而非到市場上牟利,因此必須進行多樣性種植,從而維持了物種多樣性,再加上之後古巴政府鼓勵堆肥、生物殺蟲劑等非傳統方式應付蟲害,再度讓小單位生產「敗部復活」。根據英國愛塞克斯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派第海恩(Jules Pretty and Rachel Hine)對非洲52個國家208項個案將近9百萬個農民的研究(Reducing Food Poverty with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 Summary of New Evidence)顯示,在17個使用非化學性農藥的國家中,穀類作物的產量反而提高了50%到100%。
一場「意外」的鉅變,讓古巴農業重新回復生機,困頓經驗中發展的「有機農業」,不僅讓古巴人民重新尋回他們與土地的關係,也改變了人與土地的關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絕對不是一場夢而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