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醒我,门前开红花……”
这首名叫《美丽的哈瓦那》的歌曲在中国曾红极一时,哈瓦那既有海明威笔下“5分钱酒店”那样的小资浪漫,又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都应有的如火如荼的集体主义热情。古巴人说,我们的生活很愉快,有啤酒,有学习,有医院,没有枪,没有毒品。
然而,在看似热热闹闹、无忧无虑的生活背后,民众和古巴政府一直为贫穷所困扰,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难以想像的枯燥和单调。
古巴人意识到,改变的时候到了。
上好的雪茄、切·格瓦拉、古巴女排。也许,年纪稍大的人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古巴蔗糖……除此之外,地球另一端的古巴似乎遥不可及。
在美国长达47年的经济封锁下(在1961年1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宣布断绝同古巴的外交关系),作为西半球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始终屹立在加勒比海上。古巴人也许缺衣少食,物质条件匮乏,但古巴人从来不缺少对菲德尔·卡斯特罗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生活很艰难,非常难”
弗拉德的家位于哈瓦那市中心的一条小巷中,一家人——三代6口人——挤在超级迷你的一室一厅之中。为充分利用空间,睡房和客厅的墙上都横空架起隔板,作为床铺。厨房和厕所都小得可怜,客厅惟一的窗户后边的风景是一堵墙壁,大部分时间,房间都需要开灯照明。
弗拉德的祖母伊利萨已经79岁了,在古巴革命之前,她的父母从西班牙籍老板那里租来了这套小房子。1959年,卡斯特罗兄弟推翻巴蒂斯塔政府,建立新古巴后,这套房子收归国有后分配给伊利萨居住。现在,伊利萨与弟弟马努、儿子弗拉德、女儿伊莎贝拉、女婿迈克、外孙女珍尼弗一起住。在古巴,政府拥有所有国民的财产,包括住房。各个家庭的住房由政府在收到申请后分配,不能自由买卖。不过,政府已经宣布实施公房“私有化”。
缺少住房空间并不是弗拉德一家人面临的惟一难题。更要命的麻烦是,全家人的收入仅够养活自己。“生活很艰难,非常难。”弗拉德的姐姐伊莎贝拉叹了口气。一家人的资金来源包括伊利萨和马努的退休金、弗拉德、伊莎贝拉和迈克的工资,每个月加起来还不到1500比索(约合34美元)。
古巴人的月平均工资大约仅有17美元。菲德尔·卡斯特罗曾透露,他的月薪为30美元。根据不同的行政级别、工作岗位,古巴制定了19级的工资标准,最低225比索,最高525比索。全古巴劳动者,同级别就拿同样的工资。现在,政府允许多劳多得。
像所有古巴人一样,政府为弗拉德提供了免费房屋、免费医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每个月还为一家人提供定额配给。比如2月,全家每人得到了3.2公斤大米、0.5公斤大豆、1.8公斤白糖、1块鸡肉、1小袋咖啡、饼干、食用油、1盒火柴、10个鸡蛋,此外每天有一个白面包,女性还有卫生用品。伊利萨和马努每人能获得4包香烟。伊利萨因为有医疗卡,还能额外得到1.5公斤的鱼肉和一些奶粉。“不能说古巴人快饿死了,但这些食物实在是不够。这些免费物资大概只够一周的量。“伊莎贝拉解释说,在学校担任文员的她每个月能挣6美元左右。
“每个人用各种方式搞钱”
额外的食物就必须到黑市去买了,洗发水、牙膏之类的算是“奢侈品”,也需要去黑市。物资匮乏促使了古巴黑市的高度发达。国外的亲戚寄的,企业在计划外生产的,甚至是从工厂“顺”出来的——古巴的黑市总有货源,总有买主。
弗拉德的邻居曾在一家卷烟厂工作,她曾偷偷夹带烟叶出厂,拿到黑市兜售,并为此丢了工作。伊莎贝拉的一个同事也有类似遭遇,曾在医院工作的他偷消毒水、被单,甚至是床垫。“每个人都在用各种方式搞钱,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弗拉德无奈地说。
弗拉德最贵重的财产是一辆上世纪50年代出厂的苏式50CC摩托车,这也是一家人主要的出行工具。更多时候,家人都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骆驼巴士”出行,这是一种有18个轮子、由两辆苏联时期的大客车焊在一起的大怪物,也是古巴公交的“中坚力量”,一次可以装400名乘客。在劳尔上台后,这一情况已得到改观,中国产的公交巴士正逐渐取代“骆驼公交”,奔驰在哈瓦那的大街上。
弗拉德家有一台冰箱(虽然冰箱多数时间都是空荡荡的)、一台苏联时期的洗衣机,还有一台彩色电视机,这些都是国家分配的。他家没有电话,也没有电脑——“未来会有的,至少,我们能够去买了,所以我们要努力赚钱。”弗拉德充满信心地说,毕竟政府已经允许民众购买手机和家电。
官方的《格拉玛报》和5家国有电视台是弗拉德一家仅有的新闻来源。据称,警察会不定期抽查民居的顶楼,查看是否有人偷装天线,收听“马蒂广播电台”。这个总部设于迈阿密的广播电台由美国政府资助,专门面向古巴听众(类似于“美国之音”)。现在,古巴已允许转播外国电视频道,而从4月22日开始,古巴国营电视台还将播放美国连续剧,先是《黑道家族》,然后是《实习医生格蕾》
以前,如果有钱的话,弗拉德一家也不能出国旅游,他们不能去海滩边散步,不能入住星级酒店——那是外国人的特权。如今,政府已经取消了这些禁令。
喜欢卡斯特罗,喜欢社会主义
弗拉德和伊莎贝拉承认生活困苦,他们缺钱,看起来也不那么自由,但他们从未把这些归咎于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他们的眼中,卡斯特罗是古巴之父,是那个为革命奉献了毕生心血的领导人。今年2月,听说菲德尔要退休、将职位让给弟弟劳尔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他是古巴最重要的人。”伊莎贝拉说。弗拉德和伊莎贝拉也为卡斯特罗的革命和革命成果感到骄傲:尽管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长达47年,但古巴社会稳定,民众享有免费的医疗和教育,虽然衣衫都是皱巴巴的,但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微笑。
姐弟俩的观点足以代表大部分古巴人的想法,他们喜欢卡斯特罗,喜欢社会主义,他们不愿意古巴的社会主义像苏联那样骤然解体——哪怕有机会,他们也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家园,而不是美国或英国。
但改革是必须的。伊莎贝拉认真地说,“领导人应该开放思想,坦然面对现实。而现实就是,古巴人还很穷,古巴需要改变。”
政府听到了民众的声音。2007年7月,劳尔号召古巴全民展开大讨论,对古巴今后的政治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古巴百姓希望进一步发展私有经济、改善住房条件、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工资待遇、允许私有财产自由买卖或转让等。而从2008年3月开始,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古巴的改变。
■古巴过去时
□革命时期 1959-1989
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成立革命政府。1960年,政府宣布把一切资产收归国有。1972年,古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确定了依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大家庭”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
□困难时期 1989-1993
由于苏联解体,古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亿美元。85%的出口市场瞬间消失,严重缺乏燃料,甚至军队的飞机都得用马来拉动。
□特殊时期 1993-1996
美国趁机加大对古经济封锁力度,古巴经济跌入低谷,国家进入“特殊时期”,以物资匮乏为标志。劳尔提出了自己的著名论调,“大豆和大炮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劳尔建议开拓海外旅游市场,赚取美元,他还坚持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允许农民出售部分粮食补贴生活,适度开始私有化运动,缩减福利。
□衰退时期 1996年至今
菲德尔在2003年停止了劳尔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措施。虽然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供应的物资依然短缺。民众凭本定量供应的食品和日用品只能满足其1/3的需要。去年7月,劳尔启动了一次针对古巴经济缺陷的公开性辩论,他称,古巴经济需要“结构性与概念上的变革”。
古巴改革,从农村开始
“要大炮更要大豆”
古巴的经济改革选择了以农村为突破口。劳尔·卡斯特罗曾说过:“大豆和大炮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当前具有战略意义的是要实行粮食自给”,因此应该首先重振古巴农业。
曾经——进口苹果是稀罕物
在古巴,20%的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80%的粮食靠进口,1/3的粮食从美国进口,每年光进口粮食就得花上16亿美元,其中82%用于进口大米、奶粉及其他的主要粮食,然后以津贴价格出售。
在农贸市场上,卷心菜、橘子等食物还不算缺乏,而像番茄、生菜等在雨季就很稀少,而进口苹果更被视为宝贝。古巴许多高品质的烟草,例如举世闻名的雪茄,越来越多地产自私人生产者,大多数的国有合作农业单位连基本的生产额都达不到,入不敷出。工人们无论多么努力地生产耕作,工资收入始终很低,生产积极性和“求变”的进取心也丧失殆尽。农业生产工具也很落后——25万古巴农民长期以来都只能靠自己的手来播种收获庄稼,靠牛来耕田,用桶来浇灌田地。
古巴的热带农业原本具备优越的发展条件,可由于政策限制、投入不足以及过低的国家统购价格,农民毫无积极性,发展农业因此成为老大难。
改革——
让农民更有干劲
去年12月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古巴近两年来的食品进口又增长了35%。因此,增加本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古巴新政府将给予国民在农牧业方面更多的自主权,重新放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的农业搞活措施,以期提高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降低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在一个人人都为公家劳作的国度里,奶制品农场的农场主迪亚兹非常开心能够自己做老板。在一片只够喂养4头奶牛的不大的土地上,迪亚兹每天足以生产出4升牛奶拿到市场上出售。像这种独立的私人生产都还只是以小规模、在小范围里进行着,但它已渐渐体现出优越性和高效率。古巴全国小农协会主席丰特公开宣布:“政府已开始把大量闲置土地交给个体农户。如果农户想种烟草和咖啡豆,他们都能得到土地。”政府还提高了牛奶、咖啡、可可、土豆等产品的收购价格。
古巴政府于3月18日正式解除了禁止农民购买农用物资的规定。
反应——改革的舞台和跳板
墨西哥《每日报》把劳尔这一农业改革措施称为古巴的“第四次土改”,人们对农业方面的新措施也赞不绝口。很多人提到:比起过去为不善于计划、资金又匮乏的国营农业合作单位辛苦地劳作,现在的农民更自主、更积极了。
德·马查多以前种的庄稼只够自己吃,但现在,“看见生产出来的是完全归自己所得的劳动果实,会无比开心,这是为任何其他人劳作都无法带来的快乐”。
4月11日,《格拉玛报》发表的题为《古巴的变化》文章,称农业将成为改革的舞台和改革的跳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现在的古巴不会回到1959年以前。今年将是古巴开始真正变革之时。
专题文字:刘南 陈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