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吉田教授 2011.12.26講演背景資料(上)

古巴:
颶風零死傷之國度
吉田太郎[1]
余尚儒[2]

災害方程式—聯合國防災示範國古巴


地球暖化、差別社會和伊拉克戰爭。乍看之下沒有關聯的三件事,但卻有意外的關連,他們的關鍵詞就是「災害」。猶記得2005年美國紐奧良州上陸的卡崔納颶風造成1836人死亡,行蹤不明705人, 一百萬人失去房屋的慘事,是天災無亦是人禍。




颶風引起的洪水如果按照12分類可分為五級,三級以上才算是大型颶風,卡崔納颶風在路易斯安那州上陸時候僅最小的颶風「三級」。但是為甚麼造成這樣大生命財產的損失呢?



災區十幾萬居民大多是貧窮的連車子都沒有非洲裔美國人,需要避難的時候沒有人支援,加上當時路易斯安那州有三分之ㄧ州兵,都在外國從事軍事活動,根本無法參與救援體制。



還有一些安養院職員棄老人不顧狀況;或是監獄的警衛留下供600人使用的水和食物之後,自己先逃命。



災民的避難所食物不足,吃的東西要自己張羅,結果是身體虛弱高齡者相繼感染病死。感染性腸胃炎集體爆發,災民陷入恐慌之後,發生搶劫食品商店事情,甚至襲擊運送醫藥品的車情形。這種情況下,也因此布希政權跌落到連40%不到最低點。想想在最先進國家竟然發生這種令人不可思議事情。卡崔納颶風可說是也間接促成新總統歐巴馬的誕生。



然而,雖然說溫暖化增加颶風出現,但是造成這樣大的犧牲,也不能全歸疚於地球暖化。國際紅十字會提出「風險=危險×脆弱性」這樣一個方程式。換句話說,災害地區中處於脆弱狀態的人群,在災害中傷害會更大。理論上,貧富差距大的發展中國家,比上述美國的情形更適用這個方程式。例如200111月,襲擊中南美洲的颶風米歇爾(四級)造成9000人以上死亡,這也是個人禍案例。最明顯的例子是薩爾瓦多政府在2001年,將公共事業省改革,裁員6624人,將大型機械全部以便宜價格賣給民間,結果發生災難時候政府手上竟沒有可以運用的機具。再加上薩國政府土地利用政策不完善,貧窮的人居住在地層易滑動,或容易洪水氾濫高危險性地區。又加上,為了防止水壩水量暴增造成潰堤,竟沒有通知下游居民就赫然洩洪,許多下游村民生命因此喪失。如果說這樣還不是人禍的話,那是什麼呢?



然而,同樣是發展中國家來說,古巴的反應卻略有不同。



2008年八月底九月初颱風古斯塔夫(四級)和伊凱(四級)相繼襲擊古巴,結果前者未造成死亡,後者也只造成七個人的喪生。

…..…

氣象研究所及全國預報中心所長荷塞給了我們這樣數據。古巴的災害死傷是全大西洋海域最少的,擁有幾乎可以和先進國家匹敵的紀錄



當然古巴過去並不是這樣的,例如1963年的芙蘿拉颱風就造成1126人死亡,但是現在的古巴,災害死亡人數變的很少了。



「現在和過去最大的不同就是,古巴有即時性的(timely)避難思維。儘管還是個貧苦的國家,例如米歇爾颱風時候,在48小時內就將70萬人迅速疏散到安全地方。對於只有破爛的車輛,燃料不足,公路網絡也不完善的古巴政府來說,這是相當可觀的成績了。」世界級的防災專家,加州大學的班 威斯納博士指出



聯合國災害減少國際戰略指揮官,撒魯巴納也說「這樣的防災方式也適用和古巴一樣貧窮的國家,而且,對於那些雖然富裕,但卻不一定能保障自己國民的國家來說,我想也一樣適用」。因此,古巴的防災被聯合國評價為世界的模範,剛剛撒魯巴納的描述,對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大諷刺啊!



寵物也可以一起避難的避難所



颶風(颱風)來的時候,古巴人誰也不會慌張(譯者:台灣人也不會ㄚ!)。無論在哪裡,人們可以從電視,收音機知道颶風消息。媒體也會隨時提供颶風的動態。和美國天氣預報不同的是,沒有美麗的播報員,古巴講求的是裡子,都是由氣象學者來預報天氣。



「我們媒體最重要的工作是提供人民實用的氣象情報,在古巴大部分家庭最少擁有一台電視,即使沒有電視的農家,也可以在農村的社區中心收看,此外還有收音機,由此可見氣象情報在古巴是無遠弗界。而且,颱風危險性越高,人們的安全意識也越高,最後其實往往是透過口耳相傳方式傳遞,因為大家知道這樣做,都是在幫助他人保守生命的善舉。」



以前不是這樣的,「即使有收音機,假如沒有好的氣象情報,只能注意天空的變化,可能還搞不清楚狀況,颶風就把屋頂吹走以後,才知道颶風來了。」年長的農民告訴我們他幼年的經驗。但是今非昔比,古巴已非吳下阿蒙



「現在熱帶暴風雨或颶風來襲之前96小時就發出初期警戒,在72小時之前,國內危險區域必須進入週知階段,48小時前是警報階段,然後24小時前發出警告階段。」魯畢拉博士說。72小時前之週知階段,就要準備飲用水和保存糧食,家家戶戶的門和窗鎖好。也就是說要及早準備,當風漸漸變強,電視台也開始播放停電的消息。颶風上陸之後,進入暴風圈區域便開始斷電。2004年時候,哈瓦納因為來不及斷電及斷瓦斯,災後一週才恢復正常供電的經驗告訴我們,及早斷電才能及早恢復供電。市民也已經習慣準備好飲料、水、食物和蠟燭,面對颶風。…..…



不只是市民,政府單位也積極準備,各州和自治體(municipio)的議長,成為當地的市民防衛本部長,設置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負責確保自己區域內的交通和設施,然後各個社區革命防衛委員會和學校校長,各機關代表,基層醫師(Family doctor)各自確認自己工作,避難順序和場所。48小時前發出警報階段後,各組織和機關進入完全動員態勢,各個市民防衛中心設立完畢,確認必要資訊材料,直接和中央保持密切聯繫。值得一提,學生無論是否寄宿都回家,為了安全考量,主動拆除學校屋頂,把它收藏在社區裡。



然後,當風速達到每小時60公里時候,國家電力委員會便要求電力公司進行斷電,為了預防電線走火以及萬一淹水時候不甚漏電電死市民


市民防衛司令部發出避難命令之後,大家便開始避難。首先,居住在低窪地區高危險群,例如懷孕婦女和高齡者優先避難。避難交通工具當然是政府提供。



之前第三章介紹的農業公社的副代表賈西亞和我們分享他的經驗。我們公社有1300位勞動者,在本部有15人留守,各部門5~6人,全員60~70待命,努力確保安全。採收可能收獲的農產品,把家畜移到安全的高地。公社有獨立的防災計劃,增強建物防強風,以及危險場所的避難等等。



一開始時候,大家誰也不想積極避難。幾年之後累積了避難經驗,大家理解安全第一的觀念之後,大家便願意主動避難了。因此避難中,政府也實施私有財保護對策,大型建築物配有警員巡邏,防止小偷趁亂進出。避難時候,貴重物品可以放入箱子,送到安全場所保管。2004年的伊娃颶風時候,這項服務又升級到連寵物也可以一起避難。避難所也有獸醫待命。這樣的話誰也不會不願意避難了吧!



受災不是市民自己的責任



光是為了應付2008的古斯塔夫和伊凱颶風,政府單位、軍方和民間就動員了七萬人,避難所1700間,其中900所還有野外炊事場地。避難所大概就是政府的設施和學校,避難者總數至少120萬人。單靠公共設施實在無法容納這麼多人,因此,其實七八成的避難者是投宿在安全地區的朋友或親戚家中。伊娃颶風時候,受害最嚴重的州,匹納魯.里歐,該州寄宿程度甚至達到九成。



在安全地區的朋友或親戚家中避難計畫,被稱做「梅特羅(Meteoro),每年五月16~17日都有梅特羅市民防衛演習。



居住在安全地區的人幫助災區的親友,強調建構連帶互助精神的社會是梅特羅(Meteoro)宗旨。相較於卡崔納颶風在美國造成的重大災情,古巴沒有重大傷亡,依靠的就是這種住民自動自發避難文化,和政府防災體制的奧援。



「換句話說,避難是市民自發的意思。國外有些報告指稱古巴避難是強制而義務的,其實是與事實不符的。」魯畢拉博士說。



2010.07.30 嘉義 尚儒


[1]《日本該以沒落先進國古巴為模範的理由》第四章〈安心社會〉第一節〈颶風零死傷國度〉
[2] 譯文有關梅特羅 Meteoro 的敘述,參考:http://www.escambray.cu/Eng/cuba/meteoro100524156

延伸閱讀:
吉田教授 2011.12.26講演背景資料(下)吉田太郎教授談綠色古巴
原文轉載自古巴通訊第267期,2010年8月1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