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83期通訊,2008年5月31日。
1. 中國進口食糖64%來自古巴
財匯資訊2008/ 05 / 30 提供,指今年4月份中國的食糖進口量為13萬6461噸,其中8萬7165噸來自古巴,2萬7549噸來自印度。此外,4月份中國的食糖出口量為4285噸。
2. 後援會朋友提供左列書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八位研究員聯合翻譯,在2008年2月出版卡斯特羅訪談傳記:我的一生,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印行。
該版本與2008年2月所出英語版本(後援會曾於2008年3月22日發出書訊,再次附錄於後),有左列差異:
1. 中文本26章,英文本28章,
2. 中文本缺Cuba and France一章,並將英文本第27與28章
'Summing up a life and a revolution', 以及'After
Fidel, what?'合為第26章「飛德爾‧卡斯特羅身後會發生什麼呢?」
3. 中文本大事記至2005年12月底,英文本至2007年7月,
4. 中文本缺註釋與索引,英文本註釋達48頁,索引12頁
5. 中文本多銅板紙印照片10頁,39幅
6.中文本多Fidel寫於2007年9月12日的「致中國人民」序,約2千餘言。
(後援會3月22日訊息:卡斯楚口述歷史上個月出版:法國世界報訪談100小時BIOGRAPHY Fidel
Castro: My Life, A Spoken Autobiography by Fidel Castroand Ignacio Ramonet
(Scribner, $40, 724 pp.)
3 獨家解密: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空軍的傳奇經歷
2008年5月30日 09:11
來源:世界軍事
作者:龐炳庵 選稿:錢程燦
(後援會5-31日按,當日卡斯楚對蘇聯未經古巴同意就與美國協議撤飛彈,相當不滿。古巴確實擔心美國入侵,因此希望以導彈作為保護傘)
1962年9月中旬,蘇聯空軍第32近衛殲擊機團,從波羅的斯克起航,經過2個星期的海上漂泊,"尼古拉耶夫斯克"號緩緩駛入古巴伊莎貝爾港。蘇軍人員發現,這座港口的簡陋程度令人吃驚,與其說是一座港口,倒不如說是一個小漁村。後來他們才知道,這艘船是美國封鎖古巴海面前抵達的最後一艘蘇聯輪船。
在輪船進港時,上級下達了"不準上岸"的命令。輪船靠岸後,蘇軍司令部的特派員登上甲板,召集全體"旅客"到餐廳訓話。在宣講國際形勢後,特派員特別叮囑:"你們現在不是軍人,你們是農業工人,是農莊莊員。隨便給自己安排個職務,可以是拖拉機手或栽培專家。請記住,就不能說是軍人!"就這樣,這一船的蘇聯軍人都成了"拖拉機手"。
依據"阿納德爾"行動計劃,蘇聯軍隊被大批調入古巴島。1962年8-9月間,共有4.3萬名全副武裝的蘇軍進駐古巴。駐古巴蘇軍集群中,戰略火箭軍某師是這支海外軍團的中堅。駐古巴蘇軍集群由普利耶夫大將指揮,為保密還化名為帕夫洛夫。他從前是一位功勳卓著的騎兵指揮員,曾在衛國戰爭中奔襲敵後建立奇功。之所以讓他擔此重任,是為了突出駐古蘇軍集群的諸兵種合成特色。
從後來解密的消息中可見:當時強大的蘇軍集群在古巴出現,令五角大樓十分意外和震驚。蘇聯在古巴部署R-12導彈及核彈頭的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在美國南部各州引起極大恐慌。當時,在駐古巴蘇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近乎真實的笑話:
有人向肯尼迪報告,蘇軍已經進駐古巴。肯尼迪驚訝道:"不可能!要知道,我們檢查了每一艘俄國輪船,上面根本沒有部隊。"手下人便解釋說:"總統先生,他們是躲藏在底艙進去的。"肯尼迪反問道:"怎麼躲在底艙?首先,這違反國際公約;其次,誰也無法躲在底艙在海上航行2個星期。"手下人無奈地說:"是這樣的,總統先生。但蘇聯軍隊還是到了古巴。"於是,滿腹狐疑的肯尼迪下令,讓一個連的海軍陸戰隊進入輪船底艙,然後出海試驗。但僅僅過了5天,美國兵就忍無可忍地鬧起事來了。
好個"拖拉機"
抵達古巴後,"尼古拉耶夫斯克"號載去的一團人馬,就歸到了蘇聯防空軍第12師旗下。除這個殲擊機團外,該師還有一個配備米-1和米-4直升機的直升機團,另有一個伊爾-14運輸機大隊。殲擊機團坐上同船運來的卡車,直奔位於聖克拉拉郊外的空軍基地。在那裏,該團打前站的部隊早已將一切準備就緒,只等大隊人馬入駐。聖克拉拉空軍基地,位於古巴島的中部,米格飛機從這兒起飛,能控制古巴島的中部。該空軍基地原由美國人修建,起降跑道長2500米,寬47米,並配有盲降著陸系統。當時機場只有一個古巴飛行大隊,機型為米格-15bis。
古巴為了歡迎蘇軍官兵,拿出了最好的住所,殲擊機團的飛行員都被安置在聖克拉拉郊外的花園洋房裏。但由於條件有限,其餘人則住在機場上臨時搭起的帳篷或裝運飛機的集裝箱裏。當時正值雨季,幾乎每天都有熱帶暴雨。只有在此刻,蘇軍官兵才能深刻體會馬雅可夫斯基在日記中描寫的熱帶暴雨。
每當暴雨來襲,機場上的帳篷全被洪水衝倒,無數衣箱漂浮在一片汪洋中。乾燥時硬得板結的紅壤,變成了一片污血般的爛泥。暴雨過後,太陽再次無情地灼燒大地。地面騰起股股潮濕的熱浪,令帳篷裏的人悶熱難當。夜晚也好不到哪去,成群的蚊子呼嘯圍攻,人只有鑽進帳篷內的墊子下才能入睡。
在古巴警察的護送下,裝運飛機的集裝箱被重型卡車由港口運達機場。而在運送途中,頭一個集裝箱的頂端還安排了一個押運人,負責及時通報道路情況。到機場後,這批集裝箱被放置在一塊專門的場地上。看到這些大箱子後,古巴同志不解地問:這是什麼?蘇聯人就半開玩笑地說:這些是拖拉機。但當第一個集裝箱的前後箱板被打開,帶有紅星標誌的米格-21機身和機翼被拖出時,古巴人驚訝不已地說:"好一個'拖拉機'呀!"
涂掉紅星標誌
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蘇軍開始了飛機的人工組裝。一開始,飛機組裝工作由技術人員承擔,但急迫的形勢要求加快進度,於是後來連飛行員也參與進來。每到最炎熱的中午,古巴人都去休息了,但蘇軍的飛機組裝仍在繼續。為給停機坪降溫,他們開來一輛灑水車往地面澆水,但此舉真是杯水車薪。
很快,第一批飛機組裝完畢,矗立在跑道上。組裝好的米格-21排列在早已模糊的白線上,沒有偽裝。為了保密,蘇軍官兵過後用白漆涂掉了飛機出廠時的紅星。原來的古巴飛機則分散於機場各處,存放在拱形鋼筋混凝土掩體內。
美國人很快就回過神兒來。1962年9月的一天,蘇軍發現一架帶有美軍標誌的飛機飛臨機場。由於害怕過早洩密,蘇軍司令部對此反應極為迅速。在與古巴協商後,讓古巴飛機移出掩體,而把米格-21藏了進去。其餘的蘇軍裝備也實行了分散放置,並做好了偽裝。
美國F-101偵察機開始了對聖克拉拉的偵察,形勢驟變,要求蘇聯戰機儘快起飛。但要升空作戰,蘇聯飛行員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由於長期停飛,飛行員需要進行恢復性訓練。而當時沒有米格-21教練殲擊機,計劃中的6架米格-15教練機也得在下一波才能運抵古巴。
在此情形下,團長希巴諾夫上校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不等米格-15教練機,直接駕戰機升空。9月18日,團領航員格羅利中校第一個駕駛米格-21升空。在隨後的幾天裏,所有蘇聯飛行員都成功地進行了試飛。這樣,到1962年9月底,全團已開始著手實施戰備計劃,準備投入作戰值班。
當時,由於還沒有下達戰鬥任務,所以日常的工作還得進行。首先,要解決人員的吃飯問題。全團人員的伙食都是從蘇聯庫賓卡基地帶來的。在熱帶環境裏,食物很快腐敗變質,無法食用。不僅通心粉放不住,就連罐頭也會腐爛。為此,團裏給食堂另外調派專人,負責運送麵粉和通心粉。儘管軍需官想盡辦法,但飛行員有時也只得吃熱帶產的肉類,而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根本吃不到。
其次,因與國內親屬缺少聯繫,蘇聯飛行員對家人很是惦念。1962年11月的一天,蘇軍集群司令普利耶夫將軍來該團視察。在看過部隊後,他照常規問道:"有什麼問題,有什麼要求?"一位年輕的中尉鼓足勇氣問,什麼時候能收到蘇聯寄來的郵件,他對生病的母親和未婚妻很掛念。但官兵們聽到的不是安慰,而是將軍憤怒的長篇大論,說有些"狗雜種"不安心服役,而是一心想著未婚妻的裙子。來古巴3個月後,即到1962年12月初,該團才收到蘇聯發來的第一份郵件。飛行員們的妻子來信說,她們已從"美國之音"的俄語廣播得知,該團已經抵達古巴,還說團長是希巴諾夫,政委叫謝爾賓。
拉響戰鬥警報
隨著時間推移,形勢越來越撲朔迷離。為預防不測,團裏製訂了機場地面防禦計劃。古巴軍人的戰鬥熱情很高,前來守衛機場週邊。但古巴指揮部認為,沒必要挖掘壕溝或在陣地上構築工事,稱美國發起進攻時再準備也不遲。而機場本身的守衛則由該團的地勤人員擔任,各飛行中隊的工程師負責指揮。
10月22日傍晚,該團拉響了第一個戰鬥警報。聽說美國艦隊正向古巴駛來,該團便下達了準備起飛迎戰的命令。挂上副油箱和2枚火箭彈後,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蘇聯飛行員迅速坐進飛機駕駛艙。這時,從聖克拉拉方向傳來陣陣報警的鐘聲,聽上去頗為驚駭。人們心裏都清楚,大戰一觸即發。但蘇軍官兵沒有驚惶失措,而是嚴肅地靜待事態的發展。有人想開個玩笑,活躍一下緊張的氣氛,但他的笑話並沒有引起任何反應。到了夜裏,什麼也沒有發生,於是戰鬥警報解除。
第二天,形勢並未好轉。那些年齡較大的軍人,以前總以各種藉口拒絕配發的AK步槍,現在也被要求,以AK步槍替代他們的隨身武器"馬卡羅夫"手槍。由於戰鬥警報時不時地就響一回,弄得蘇聯飛行員不敢離開飛機,好幾夜都睡在停機坪上,還帶著防毒面具和隨身武器。
1962年10月24日,該團接到了全團疏散的命令。第1飛行中隊和團指揮所繼續留在聖克拉拉,第2飛行中隊轉場到哈瓦那城外的聖安東尼奧機場,3中隊則撤往古巴島東部的卡馬圭機場。在各個機場,白天都有2架米格-21處於戰備狀態,而夜裏則由最有經驗的飛行員單機值班。
當時,美國空軍和海軍分別出動F-100、F-101和F-104,肆無忌憚地對古巴領空進行偵察。在這種情況下,米格-21與美軍在空中遭遇就成了家常便飯。直到10月24日,美國偵察機闖入蘇軍戰役戰術導彈陣地上空,被蘇聯防空導彈擊落,美國才稍有收斂。
而在2中隊駐防的聖安東尼奧機場,美軍襲擾頻頻,每天早晨10點到11點之間準時現身。11月4日,蘇聯飛機在這座機場正按計劃執行飛行任務。當博布羅夫少校(後為空軍中將)升空後,發現前面有2架F-101正以低空低速飛行。飛行指揮官佩羅夫斯基中校下達命令,令博布羅夫發起攻擊,但博布羅夫的機炮卻啞了,開不了火。當美國人察覺身後的米格-21後,嚇得立即開足馬力,加速向大海方向逃去。這一事件後,美國人再沒敢到這座機場上空露面。
第二天,蘇聯飛行員聽古巴同志說,美國電臺報道:"在古巴島上空,美國空軍的飛機遭到不明空中強盜的攻擊。"其實,"美國之聲"的說法是符合事實的,蘇聯飛機此前的確抹掉了識別標誌。美國電臺的報道播出後,蘇聯飛行員又來了一次全體緊急集合。集合時下達了上級命令,要求蘇聯飛機立即涂上古巴空軍的標誌。人們立刻行動起來,一夜之間,該團的所有蘇聯飛機就被涂上了藍-白-紅相間的古巴標誌。
蘇聯殲擊機團的訓練繼續進行,飛行員們甚至還制定了與古巴的米格-15和米格-19協同作戰的計劃。慶倖的是,這些計劃並沒有付諸實施,否則一場兩敗俱傷的惡戰將不可避免。
與此同時,團裏的技術裝備開始大量損壞。在熱帶陽光的灼烤下,米格飛機駕駛艙的風擋玻璃透明度下降,且變得極易破碎。儘管技術人員想盡了辦法,但情況並未得到扭轉。所以,該團只得從蘇聯運來新的風擋玻璃,給所有戰機換上。
培訓古巴飛行員
今天,在清楚加勒比危機的來龍去脈後,可以肯定地說,蘇聯殲擊機團從1962年10月初進入戰備的那一刻起,主要任務是為導彈部隊的部署提供空中掩護,並在敵人入侵時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而在1962年12月,蘇聯導彈撤出古巴後,為導彈提供掩護的任務終結了,美軍入侵的威脅也大幅降低。自此以後,該團緊繃的弦可以松一下了,開始轉入日常戰備訓練。
所以,從1962年底開始,該團地勤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證地面設施的完好,並用從蘇聯運來的材料建了些活動板房,用碎石鋪墊了道路等等。官兵們的生活也開始得到改善。
1963年初,殲擊機團又有了新的任務,即為古巴共和國空軍培訓米格-21飛行員和技術人員。飛行員和技術員再培訓中心,設在聖安東尼奧空軍基地,因為這是古巴島最大的機場,有3條扇形起降跑道,各條長度約為3公里,並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該團首先確定了輔導教官,並準備了教學教具和直觀教具。為做好對古巴飛行員的再培訓,這些教官都深入研究了米格-21F13,R-11F發動機及其各系統和裝備。
1963年2月,在得到再培訓的正式通知後,全團飛行員僅維持適當的訓飛,而主要精力都投入了對古巴飛行員的再培訓,蘇聯飛行員和技師變成了教官和輔導員。根據蘇軍指揮部的推薦,古巴領導人挑選了一批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和技術專家,來接受再培訓,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在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受過訓。
在培訓過程中,蘇聯官兵對古巴同志進行了"傳幫帶",如每一名蘇聯技師和技術員都要帶幾名古巴人。在上理論課時,每個小組都要配備從蘇聯請來翻譯。但第一堂課上下來才發現,由於翻譯不懂航空和技術術語,翻譯的東西有些詞不達意,讓古巴人一頭霧水。而在古巴人中,有不少人在社會主義國家接受過訓練,有的俄語還說得相當好,就這種情況下,俄語好的古巴人被推薦當了翻譯。
通過手把手地教,古巴空勤和地勤人員都掌握了新戰機的技術,可以獨立駕駛和維護米格-21F13了。到1963年夏初,對古巴空軍的再培訓結束時,總共培養出大約30名飛行員和全套的工程技術人員。
(網頁內容如下)
前蘇聯傳奇間諜成功化解古巴導彈危機
2007年11月7日 10:35
來源:世界新聞報 選稿:黃駿
來源:世界新聞報 選稿:黃駿
10月26日,前蘇聯著名情報員亞歷山大·費克利索夫辭世,享年94歲。費克利索夫以參與獲取包括氫彈結構圖在內的最重要科技情報而聞名於世。他辭世的消息傳出後,俄羅斯多家媒體對其進行了報道。
不知是否巧合,就在費克利索夫辭世當天,國際政治舞臺上再次傳來有關“古巴導彈危機”的聲音,這不由得又讓人聯想起這位傳奇間諜,在成功解決“古巴導彈危機”中所充當的重要角色。
獲取美英重要核情報
1914年3月9日,費克利索夫出生於莫斯科的一個鐵路扳道員家庭。中學畢業後,他先後在工廠技校和莫斯科通訊學院學習。1939年,費克利索夫大學畢業,在克格勃特訓班學習了一年後,就正式進入克格勃前身——內務人民委員會國家安全總局國際處(5處),成為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員。
費克利索夫的諜報生涯開始得很順利。1941年2月,作為初入行的“新手”,費克利索夫來到紐約,負責最新型武器的情報蒐集工作。他在那裏工作了整整5年。誰也未曾料到,在這期間,他所發展的間諜人員中,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西部電子有限公司的高層管理者和科研人員。由此,美國的電力、雷達探測、噴氣式飛機製造等秘密科技情報,源源不斷地到了費克利索夫手中。不僅如此,他還幫助克格勃駐紐約諜報站成功地接觸到了美國核技術的情報。
協助解決古巴導彈危機
費克利索夫所以聞名於世,不僅由於諜報工作的出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此人曾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扮演了傳聲筒的重要角色。當時,費克利索夫的公開身份是蘇聯駐美大使館參贊。
1962年10月,就在全世界都在緊張關注世界核大戰是否爆發之際,費克利索夫突然會見了美國ABC電視廣播公司的著名記者斯卡裏。在這次不同尋常的會見中,費克利索夫警告美國不要試圖用武力解決問題。費克利索夫聲稱,如果美國在古巴動用武力,蘇聯就可能對西柏林發動閃電戰。費克利索夫還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了戰爭的情景,認為成千上萬的蘇軍坦克將在戰機的支援下形成勢不可擋的洪流,“我想,他們也許不需要24小時就能夠突破美、英、法聯軍的防線並佔領柏林”。斯卡裏隨後就一字不漏地將克格勃要員的話轉述給了肯尼迪兄弟。
事後看來,費克利索夫走的實在是一招險棋,以至於時任蘇聯駐美國大使安納托利·多勃雷寧都不理解,拒絕在費克利索夫與記者談話的口令電報上簽字。作為外交官的多勃雷寧非常明白,費克利索夫的做法極有可能適得其反,招致重大災難。而且,他也不了解費克利索夫的行為是否代表了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或是克格勃總部的意圖。儘管大使拒絕簽字,但信心十足的費克利索夫還是親自出面,將相關情報彙報給了莫斯科。古巴導彈危機最後成功解決,費克利索夫也在自己的諜報生涯上留下了重重一筆。
晚年著書大增知名度
也許是出於其職業本身的保密性質,關於費克利索夫的晚年生活,俄羅斯媒體報道得並不多。從諜報一線退下來後,費克利索夫曾做過對外情報學院的教官,並成為歷史學副博士。1974年他以上校軍銜退役,之後曾撰寫了幾本回憶錄,其中包括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大洋彼岸和島上:情報員筆錄》和《一個情報員的坦白》。這兩本書的面世,使得費克利索夫的傳奇經歷開始廣為人知,他對蘇聯的貢獻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承認。1996年,費克利索夫成為6名獲得“俄羅斯英雄”稱號的前蘇聯間諜之一。
就在人們將費克利索夫的經歷當作傳奇故事看待,並覺得冷戰陰影早已消除之際,10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葡萄牙重新提到古巴導彈危機。普京表示,當時前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導彈,引發了導彈危機。這次,美國計劃在歐洲部署導彈,是對俄羅斯邊境的威脅,“情況與(上世紀)60年代極為相似”。不過,普京也指出,俄美現在是夥伴關係,不是冷戰對手,緊張情勢遠低於1962年的時候。加上他與布希是朋友,相信會協助阻止美國的最新計劃演變成“全球性災難”。
“古巴導彈危機”被重新提起,不由得使人們又聯想到費克利索夫這位傳奇人物,以及當年古巴導彈危機的成功解決。如今,美俄關於反導系統的爭端還在繼續,這一次,不知道是誰再來充當和解的角色
(網頁內容如下)
美國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可能重演"古巴導彈危機"
2007年10月29日 09: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關健斌 選稿:黃駿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關健斌 選稿:黃駿
普京給美國“夥伴”上了一堂歷史課
“我想說的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和美國的關係是如何變得緊張的。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引發了‘加勒比危機’。從技術層面上講,今天的局面與當年非常相似,我們已經從古巴和越南撤走了最後的基地,我們已經清算了一切。但在我們的邊界,這種對我們國家的威脅卻正在形成。”10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葡萄牙小城馬伕拉同歐盟國家領導人舉行完第20次俄歐首腦峰會後在共同會見記者時忽然“跑題”,再次提起俄羅斯的“心病”——美國在東歐國家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問題。
同時,普京還強調:“當然,現在的緊張局勢要比1962年低了許多,因為美國與俄羅斯已成為‘夥伴’,而不再是冷戰時期的敵人。”依然把布希稱為“私人朋友”的普京補充道:“我與美國總統布希的關係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注意到,美國正在傾聽俄羅斯對其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的憂慮,並計劃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普京這番耐人尋味的表態,美國白宮發言人佩裏諾連忙在26日下午回應說:“俄羅斯領導人的評論不是在談論一場類似的古巴導彈危機。”佩裏諾強調,普京這番話的真正意思是“他認為,我們可以一起工作”。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則評論說:“事實上,美國計劃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是一個防禦措施,不是一個攻擊性設施。而且我們已經多次重申,這一系統與俄羅斯在中歐地區的導彈能力無法抗衡。美國計劃在歐洲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是想保護歐洲國家免遭像伊朗那樣的無賴國家發射的擁有核能力的導彈,它與上個世紀60年代蘇聯在古巴部署的導彈有著‘清楚的歷史性區別’。我不認為它們在狀態或形式上有著歷史性的類似……”
而此前一天,10月25日,就在美國國務卿賴斯宣佈對包括國防部、革命衛隊在內的20多個伊朗政府機構、銀行和個人實施新的制裁措施之後幾個小時,普京便發表評論說:“需要通過耐心談判來解決伊朗核問題,制裁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普京說:“為什麼要通過威脅制裁與軍事行動讓局勢惡化,進而把局勢引入死衚同?”他還形容說:“像瘋子一樣拿著剃鬚刀跑來跑去、胡亂揮舞,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部署導彈防禦和伊朗問題讓美俄較勁
近一個時期以來,美俄就伊朗問題和美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展開了新一輪較量。10月12日,俄美兩國在莫斯科舉行的“2+2”(兩國外長和國防部長)會談無果而終。普京在讓賴斯和蓋茨苦等了45分鐘後首次對美發出警告說:“如果蘇美在1987年簽署的《蘇美關於銷毀歐洲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不能擴大到限制包括俄鄰國在內的其他擁有導彈的國家,那麼俄可能不得不被迫退出該條約。”
10月16日,普京正式訪問伊朗,成為自1943年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與英美領導人舉行德黑蘭會議以來首次訪問伊朗的克里姆林宮最高領導人。普京在德黑蘭明確表示,俄反對使用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並強調“任何裏海國家都不應向第三方提供領土,用於針對另外一個裏海國家動用武力或軍事侵略”。普京的這一立場最終被寫入了裏海5國元首通過的《聯合宣言》,這不僅表明俄美在評估伊朗核威脅方面存在嚴重分歧,同時也在警告美國不要試圖把裏海地區國家作為發動對伊戰爭的“跳板”。
美:俄無需擔心純屬防禦性的系統
對於普京的這一通忙活,布希也沒有閒著。普京前腳剛離開德黑蘭,布希就于10月17日在白宮召開的記者會上警告說:“如果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應設法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所必需的知識。”當時,有分析人士就表示,俄總統普京不顧反對,堅持訪問伊朗,與內賈德簽署向伊朗出售50多臺RD-33型飛機發動機的協議,並聲明伊朗沒有準備生產核武器,更在之後的聯合聲明中重申“不能將恐怖主義與某個民族、文化或是宗教混為一談”。對此,布希已“忍無可忍”,終於說出了有關“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堆讓人匪夷所思的言論。
10月23日,布希在美國國防大學演講時明確表示:“儘管俄羅斯反對,但對歐洲來說,確實迫切需要實行導彈防禦彈防禦計劃。”布希還稱:“根據我們情報部門的評估,伊朗在其他國家的援助下可能會在2015年研製出洲際彈道導彈,它的射程完全可以達到美國和所有的歐洲國家。”同時,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也連接造訪歐洲國家,他10月21日還在烏克蘭,23日便現身布拉格,而25日他又與北約成員國的國防部長們舉行了會談,這一切都是為了“兜售”美國人力主的導彈防禦系統。
據報道,蓋茨在布拉格時向媒體透露,美國擬在波蘭、捷克部署的導彈防禦及雷達系統並不針對俄羅斯,為增加透明度,俄可派代表進駐這兩個基地,與美國共用資訊。
此外,美國還將“推遲”啟用導彈防禦系統,直到出現伊朗威脅的“最終證據”。而國防部導彈防禦局局長亨利·奧貝林將軍也表示:“俄羅斯人沒有任何理由擔心一種純屬防禦性的系統,歐洲未來的雷達不可能跟蹤過多的導彈,而基地設在波蘭的截擊導彈將無法攔截洲際導彈,因為它們靠得太近。”
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觸及俄外交“紅線”
其實,在俄羅斯看來,布希急著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根本沒有什麼根據,其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在戰略上遏制俄羅斯的崛起、保持對俄核心地帶的“有效打擊能力”。因此,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對俄羅斯而言是個“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是俄羅斯外交上的“紅線”。在俄羅斯人的思維裏,要麼美國徹底不建這個導彈防禦系統,如果一定要建,那就一定要一起建。但是從現在美國的行動來看,就是必須要建立這個導彈防禦系統。一面是步步緊逼,一面是無路可退,俄美之間的這場較量還將繼續下去。
俄羅斯一位國際問題專家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古巴導彈危機是發生於冷戰時期的一場政治、軍事危機,幾乎引發了一場核戰爭,被認為是美蘇兩國在冷戰時期一次最嚴重的對抗。”這位專家說:“我覺得從形式上來講,歷史上的確有著相似之處:當年是蘇聯把導彈部署到美國的家門口,現在是美國要把導彈防禦系統部署到俄羅斯的家門口。當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時,蘇聯是危機的最初製造者,而危機的最終化解也是蘇聯的讓步和妥協。而今天的危機,美國是問題的製造者,但美國會不會最終以放棄本國的這一計劃而化解這場潛在的危機呢?我們只能耐心觀察了。”
圖片說明:2002年12月11日,未裝彈頭的“民兵二型”洲際彈道導彈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進行導彈防禦試驗,導彈未能命中目標,試驗沒有取得成功。(資料)
|
圖片說明:運往發射井途中的陸基攔截導彈(資料)
|
(網頁內容如下)
記者回憶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肯尼迪頻傳密信
2007年4月30日 15:17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龐炳庵 口述
吳志華 整理 選稿:思偉
1962年,美蘇之間發生轟動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這期間,後來任新華社副社長的龐炳庵正在新華社駐哈瓦那分社工作,親身經歷了這場險些引起美蘇核大戰的危機。近日,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回憶了那些曾令全世界為之提心吊膽的日日夜夜。
肯尼迪發出戰爭威脅,中國留學生走上前線
1962年10月22日,古巴首都哈瓦那的生活如常
傍晚7時左右,在與古巴隔海相望的美國,肯尼迪總統突然發表了不同尋常的廣播電視講話。他聲稱,美國的情報偵察證實,蘇聯正在古巴部署進攻性的中遠端導彈及導彈發射場。美國將對古巴實行“海上隔離”,要求蘇聯“在聯合國觀察員監視下迅速拆除和撤退在古巴的一切進攻性武器”。肯尼迪講話前,美國已進行全面軍事動員,組織起25萬陸軍、1000多架飛機和9萬名海軍陸戰隊員和空降兵,隨時準備入侵古巴。
肯尼迪的講話在古巴立即激起強烈反響。面對新的入侵危險,卡斯特羅迅速向全國發出戰鬥動員令。第二天一早,我走上街頭,看到哈瓦那城到處瀰漫著戰前的緊張氣氛:軍人在海濱大道上構築工事,架設大炮;隆隆的坦克駛上了市區要道;荷槍實彈的民兵列隊開向營地;街頭到處張貼著“誓死保衛祖國”的標語,就連哈瓦那大學的學生們也都穿上民兵制服去上課,把剛剛收到的武器放在課桌旁……我們從古巴方面得知:27萬古巴正規軍和15萬民兵已被動員起來,載運士兵和物資的軍用卡車源源不斷地開赴沿海前線。當時,我國在古巴的上百名留學生也被緊急動員起來,走上了前線。
針對肯尼迪的講話,蘇聯在23日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赫魯曉夫下達緊急動員令,部署在國內外的所有蘇軍核部隊和常規部隊進入“戰備”狀態。華沙條約組織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格列奇科元帥也發佈了戰鬥動員令。此時,一支由22艘蘇聯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正裝載著中遠端導彈和相關設備在加勒比海上駛向古巴,其中“加加林”號和“科米萊斯”號距美國海軍的“警戒線”只有幾海裏了。一場因導彈問題而引起的危機已處在“一觸即發”的危險狀態。
蘇聯秘密部署導彈,中國記者發現哈瓦那異常現象
其實,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並不是一次突發事件。上世紀60年代初,美蘇兩國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認為,如果將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運到距美國只有90海裏的古巴島上,蘇聯就能大大提高同美國爭霸的籌碼。1962年上半年,當古巴領導人切·格瓦拉訪蘇時,赫魯曉夫借機提出了在古巴部署導彈的要求。不久,古巴副總理勞爾·卡斯特羅訪蘇時,雙方就此達成了軍事協定。赫魯曉夫當時還信誓旦旦地保證,如果被美國發現的話,蘇聯準備承擔最終的後果。
1962年7月起,蘇聯開始秘密實施這一計劃,打算在古巴部署4萬多軍隊、72枚中遠端導彈和42個導彈發射架。這一行動雖然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但是,大批的士兵和物資運到古巴是藏不住的。就連我們這些並不知情的外國記者也能發現哈瓦那大街上出現的不少異常現象。在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幾輛軍用卡車將一批批身著便裝的蘇聯青年送到舊國會大廈廣場。這些蘇聯人下車後,便三三兩兩地結伴到城裏遊玩,直到傍晚再乘坐卡車離去。我聽一些外國記者說,那些天,哈瓦那海港非常繁忙,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一輛輛重型卡車載著一些龐然大物駛離港區,車上用防雨帆布蓋得嚴嚴實實。這些反常的情況很快也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所獲悉。1962年8月至10月,美軍U-2偵察機證實了蘇聯正在古巴建造導彈基地。面對這種情況,美國政府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頻頻召集國家安全會議密謀對策。經過一番激烈爭論,決定暫不對古巴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而是實行全面的軍事封鎖。
10月24日上午,美國正式實施軍事封鎖,大約有200艘美國軍艦駛進加勒比海海域,B-52轟炸機在空中晝夜巡邏。美方宣稱,將在禁區內檢查、阻止甚至在必要時損壞(而不是擊沉)所有可能載運導彈或者核彈、轟炸機以及相關設備的船隻。此時的古巴,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幾家大報當天的頭版新聞均是“封鎖,我們頂住它!直接入侵,我們打退它!”“反擊侵略,我們必勝!”。
蘇貨船碰壁美軍攔截線,赫魯曉夫與肯尼迪頻傳密信
為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國際社會開始緊急斡旋。聯合國代理秘書長吳丹致信美、蘇、古三方,呼籲停止可能使局勢惡化的行動。就在此時,情況出現了變化。24日,赫魯曉夫提出“舉行最高級會議”討論解決危機的辦法。接著,駛向古巴的20多艘蘇聯船隻陸續在攔截線外拋錨停下或者掉頭返回。當天下午,赫魯曉夫又在莫斯科會見美國企業家威廉·諾克斯,私下承認在古巴確有蘇聯導彈,不過強調這些導彈是防禦性的。但是,美國的態度卻是不依不饒。肯尼迪在25日強調,蘇聯必須撤除在古巴的進攻性武器。他還下令國務院準備一份“入侵後在古巴實行文官政治的緊急計劃”。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也在會見蘇聯大使多勃雷寧時發出威脅:“總統至多只能再克制兩天了。”
26日那天,哈瓦那城風雨交加。卡斯特羅總理一早就冒著暴風雨親自趕到蘇聯大使館,向蘇聯大使阿歷謝耶夫口述了一封急信給赫魯曉夫。阿歷謝耶夫曾是俄羅斯新聞社駐古巴記者,他高高的個子、皮膚白皙,滿頭金髮,我們私下稱他“黃毛”。三個月前,他突然被任命為蘇聯駐古巴大使。卡斯特羅說,根據古巴的情報和形勢分析,美國入侵已迫在眉睫,古巴人民將英勇地抗擊入侵者。他強調,“蘇聯永遠不應當允許帝國主義者把第一次核打擊強加於她的情況出現”,建議“實行最正當的自衛”。
然而,此刻的赫魯曉夫已經開始退卻,他請吳丹通報肯尼迪,蘇聯政府“已經命令駛向古巴的蘇聯船隻不進入攔截區”。26日晚,肯尼迪又收到赫魯曉夫一封私函。赫魯曉夫在信中公開承認古巴有蘇制導彈,保證不再向古巴運送導彈,已在古巴的可以撤除或者銷毀。同時,他也要求美國以解除封鎖和同意不入侵古巴作為交換條件。赫魯曉夫的信件措詞慌亂而又冗長,最後一頁甚至未蓋章,並破例由蘇聯外交部直接送到美國大使館,可見是匆忙中寫就的。
經過一番考慮後,肯尼迪27日復信赫魯曉夫,表示願與蘇聯達成如下協議:蘇聯在聯合國適當的視察和監督下從古巴撤走進攻性武器,並保證不再把類似武器系統運進古巴;美國馬上取消隔離措施,並提供不進攻古巴的保證。美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親自將此信副本交給蘇聯大使,並私下表示,美國也希望從土耳其和義大利撤走導彈,相信危機之後會採取行動。不過,如果美國在24小時內不能得到蘇方的保證,美將在10月30日採取軍事行動。
赫魯曉夫收到肯尼迪的復信後,連夜回信表示同意。肯尼迪立即發表聲明,稱讚赫魯曉夫的決定“具有政治家風度”。此時的赫魯曉夫就像一個吹得圓圓的大氣球,突然被一根針刺穿了一個洞,而白宮裏緊張到極點的氣氛也迅速地緩和了下來。
赫魯曉夫出賣古巴利益,卡斯特羅提前將聲明交給中國
就在美蘇兩國密信頻傳之際,古巴軍民幾天來一直頂風冒雨,堅守在陣地上。在前線陣地、兵營、港口、工廠、學校和居民點採訪時,我看到古巴民眾鬥志昂揚,居民們踴躍獻血和組織“支前隊”,退休老工人回到車間替代上前線的青年堅持生產,藝術家們爭著趕赴前線為戰士演出。10月28日下午,我們從國外電臺那裏收聽到肯尼迪對赫魯曉夫復信所發表的聲明。不一會兒,古巴政府的一位老朋友來到我們駐地,他告訴我們,赫魯曉夫做決定前未與古巴商量,古巴事先也不知道赫魯曉夫信件的內容。為此,卡斯特羅決定發表一個重要的聲明來闡述古巴的立場。他把聲明的副本交給了我,並說這個聲明還沒有公佈,但新華社可以發表了。卡斯特羅簽署的這個聲明對美國提出了五項要求,即停止經濟封鎖、停止一切顛覆活動、停止海盜攻擊、停止美國軍機和軍艦對古巴領空和領海的入侵、歸還被美國佔領的關塔那摩海軍基地。
10月30日,聯合國代理秘書長吳丹來到哈瓦那。我在機場上看到了這位戴著金絲邊眼鏡的亞洲人。他率領十多位穿軍裝的和穿便服的聯合國人員走下飛機。吳丹同卡斯特羅舉行了兩天的會談。會談中,吳丹告訴古巴領導人,美國建議由聯合國在陸地和空中對古巴進行“視察”。卡斯特羅當即表示,古巴政府並不阻撓撤除導彈,但決不犧牲國家主權原則而接受所謂的“視察”。他問道,蘇聯已做出撤除導彈的公開保證,聯合國也高度評價美國不入侵古巴的公開保證,那麼為何要對古巴“視察”而不對美國“視察”呢?吳丹被問得啞口無言。吳丹剛剛離開古巴,卡斯特羅就立即召開新聞發佈會,親自宣讀了他同吳丹會談紀要的全文,再次重申了古巴絕不接受“國際視察”的嚴正立場。
兩天后,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一行乘飛機來到古巴,繼續同古巴領導人會談。然而,他在古巴呆了25天,卻未能說服古巴領導人接受“國際視察”。當時,哈瓦那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米高揚要在風和日麗的哈瓦那度過冬天了。”那段時間,我多次遇見米高揚,覺得他面色蒼白,下巴不停地顫抖,顯得十分的疲憊。11月26日,古巴政府再次發表聲明,重申反對“國際視察”,並表示“在帝國主義面前我們決不變節。”幾個小時之後,我在機場上看到,米高揚一行緩緩走上飛機離開了哈瓦那。
與古巴這個小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堂堂的核大國蘇聯卻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國海軍和空軍對其船隊屈辱性的視察。11月7日,美國宣佈蘇聯已通知美方,載有導彈的船隻正駛離古巴。8日至10日,美國軍艦對8艘離開古巴的蘇聯船隻進行了“船靠船”的視察。蘇聯船員還掀開覆蓋在導彈上的防雨帆布,讓低空盤旋的美國軍用直升機拍攝照片。12日,美國防部宣佈,已有42枚導彈從古巴裝船運回蘇聯。20日,赫魯曉夫通知肯尼迪,在古巴的伊爾-28型轟炸機將在30天內撤走。當天,肯尼迪也宣佈取消海上封鎖。1963年1月3日,美蘇兩國簽署了給吳丹的信件,要求安理會不再討論導彈危機問題。至此,沸沸颺颺的古巴導彈危機終於平靜了下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