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古巴通訊(563)古巴的龍蝦隱喻,外交官與學運領袖的忠告。BBC長文寫轉型的古巴。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563期通訊,2015年9月2日。

2015年9月2日古巴通訊563期

蹓躂古巴
今年七月,台灣有人前往哈瓦那訪問前外交官坎伯斯(Pedro Campos),目前編輯《社會主義、參與及民主》電子期刊。他說古巴共產黨有兩面,掌權者是史達林式的老官僚,他(們)的模式是民主的與自由的社會主義,在古巴知識界、古共而特別是青年團,擁有相當數量的響應者。







哈瓦那的糾結—難忘昔日浪漫BBC 2015.8.31
駐哈瓦那記者威爾·格蘭特
2015年 8月 31日


古巴街頭,老爺車隨處可見。
1950年代的經典雪佛蘭、別克、斯圖貝克,是古巴吸引旅遊觀光客的亮點,也是1960年代以來長期制裁禁運活生生的體現。
老爺車租車公司「懷舊車行」的尼迪亞麗斯·阿克斯塔說,「這些車總是需要打理。」
車行裏有一輛綠寶石色、煥然一新的1955年雪佛蘭Bel Air,愛稱「納蒂安」。尼迪亞麗斯說,「比如說這輛車吧。我們三年前才修完。現在又要噴漆、修發動機、車身。沒完沒了!」
2008年,(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的繼承人、弟弟勞爾放鬆對私營企業的管制,此後,尼迪亞麗斯和丈夫胡裏奧一起創建「懷舊車行」。胡裏奧是一位愛車入迷的機械師,經驗豐富,尼迪亞麗斯很有商業頭腦。


當然了,1955年的雪佛蘭Bel Air零配件非常難買,「懷舊車行」需要依賴佛羅里達或者德克薩斯的專業供貨商,有時候,阿克斯特兩口子親自前往美國,把配件裝在行李裏帶回來,有時候會請親朋好友代購。
下海時,尼迪亞麗斯和胡裏奧冒了很大風險。三年過去了,他們的創業經歷成了一個成功故事。
美國眾議院支持禁運的人說,過去一些年,制裁強迫古巴政府放鬆經濟管制,為尼迪亞麗斯和胡裏奧這樣的企業家創造出更大空間;他們的成功,應該說正是得益於制裁。
不過,尼迪亞麗斯可是盼望著解除制裁的那一天盡早到來。「如果奧巴馬結束制裁,對我們的生意來說,那可是再好不過了。因為那就意味著更多的美國遊客會來我們這裏租車,更方便買到零配件養護、修複更多的車。當然最好了。」
離開「懷舊車行」,我前往哈瓦那郊外去走訪一位農夫。驅車出城不過20分鐘,滿目已是肥田沃土的田園風光。多恩·席爾瓦種植果蔬,木瓜、芒果、番石榴、西紅柿、生菜等等。原來大部分收成都要上交國家。不過勞爾·卡斯特羅推出改革措施以來,席爾瓦現在也能直接向顧客出售一部分。
多恩·席爾瓦的父母、祖父母代代在這裏務農,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前途。農場中間,停放著一輛笨重的俄國拖拉機。拖拉機早就丟了起動發電機,席爾瓦向我演示如何衝擊起動這台龐然大物。
World Service
我問他,解除了制裁和禁運,你想得到什麼呢?席爾瓦聳了聳肩說,「我想要的東西單子很長,最急需的有噴霧器、種子、拖拉機備胎。」
席爾瓦擔心,如果華盛頓真的解除制裁,他的農場可能處境不妙。席爾瓦舉起手、指了指眼前的莊稼地說,「當然了,看看我們這點土地的面積,跨國公司一來,可能會逐漸迫使我們這樣的小業主無法生存。」
I勞爾(左)和朋友一起修理心愛的拉達
但是,席爾瓦甘願冒這樣的風險。他說,「很明顯,如果沒有禁運和制裁,我的孩子們會過上更好的日子。」
古巴街頭還有另外一類汽車,同樣體現著這個國家的一段歷史。這就是在前蘇聯支撐古巴經濟期間蘇聯製造的拉達和莫斯科人。
在哈瓦那,一群人湊在掀開車蓋的一輛拉達前忙活。我停下車走上前去。原來,這輛拉達需要配個新的化油器,化油器的價格相當於古巴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200-220美元之間。所以他們決定自己動手修。
車停放在專門修建的坡道上
其中一位機械師名叫勞爾,英語講得非常流利。巧合的是,他正是古巴曾經派駐華盛頓的高級外交官拉蒙·桑切斯-帕洛蒂(Ramon Sanchez-Parodi)的兒子。
這輛藍色的拉達曾經屬於勞爾的父親,30多年前買的。和大多數古巴人一樣,勞爾也希望停止制裁、解除禁運。但是,冷戰高峰期間曾經在美國生活,勞爾對這一天很快到來並不抱太大幻想
「還需要好幾年吧。不過我覺得,如果禁運結束了,對古巴肯定有好處。我不知道好處有多大,但我想,總會比現在這樣子要好吧。」


儘管如此,勞爾還認為,如果輕而易舉、不負多大價錢就能得到普天之下形形色色的商品,古巴可能也會失去一些無形的東西。
勞爾笑了笑說,「古巴會失去現在的一些魅力。唉,這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r
我問他,難道你這不是浪漫主義?
勞爾回答,「不是,這是事實。因為古巴不是一個尋常國家。你在古巴見到的東西,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看不到。這就是古巴的魅力。」
「我實在不願意古巴變成像波多黎各、或是加勒比其他國家一樣。」
(編譯:蘇平 責編:董樂)




蹓躂古巴2015年9月1~2日 敦誠(中國時報D4,人間副刊)
蹓躂古巴
圖/不精二怪

泰勒教授說,古巴人如同所有人,不會很快跟觀光客推心置腹,還不熟悉之前,古巴人同樣經常信口開河。我到古巴的東方城市聖地牙哥時,另以「驚悚」的方式,體會到了泰勒的經驗。
龍蝦
泰勒(Taylor, H. L.)是美國紐約大學都市規劃教授,以六年多光陰,研究古巴首都哈瓦那舊城區的居民生活。事有湊巧,就在針對398位居民的訪談竣工,團隊彙整了資料,自得其樂而辦理小小慶祝餐會當天,新聞傳來,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住院開刀了。
對於2006年7月31日的古巴人,這是晴天霹靂。電視主播話語還沒有結束,餐會所有人靜默無聲,還有位年輕人飲泣,大家試圖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
卡斯楚開刀,退出古巴政經決策圈,很快過了9年,古巴還是古巴,龍蝦對古巴人的隱喻,還是沒有改變。
泰勒教授說,古巴人如同所有人,不會很快跟觀光客推心置腹,還不熟悉之前,古巴人同樣經常信口開河。這就使得外國人可能從其言行,搞錯了真相。比如,「我們古巴人永遠都沒有足夠的東西吃……」這樣的話。海外旅客對於這個聲稱,可能大惑不解。走在城鎮與鄉村,滿眼古巴多壯漢,以及虛胖的人,瘦弱之徒卻是罕見。若是真有營養不良,可能是古巴的牛與馬,乃至於麻雀,比起台灣的同類,確實是小了一號。
因此,古巴人戲稱自己沒得吃,真意是說,「我們古巴人沒有龍蝦吃!」至於海外旅客平日也很少吃龍蝦,那是另一回事,古巴人固然知道,但他們堅持以龍蝦表達自己口腹之慾的不滿足。
我到古巴的東方城市聖地牙哥時,另以「驚悚」的方式,體會到了泰勒的經驗。原先,住在尼加拉瓜的網路刊物《哈瓦那時報》主編,安排我在聖地牙哥訪問其作者,剛好是女性。由於彼此素不相識,當我在火星廣場見有人貼身,親熱地以常見禮儀招呼時,我就以為是作者了,畢竟,萬人鑽動,東方臉孔就只一人,很好辨認。
兩人沿街行,找定餐飲店,寒暄後準備訪談。「來個龍蝦大餐!」當女士喚來侍者,喜孜孜地脫口而出時,她露出馬腳了。女兒在電話中幫我約定時,她確定是說,餐後訪談,怎麼會有龍蝦大餐!
「龍蝦」當頭棒喝在先,我恍然大悟在後。對方顯然是釣凱子大亨的人,真正的作者還在「火星廣場」!已經送出的訪談禮品已經無法收回,我很快起身,掉頭離去(其實是落荒而逃),只聽到同樣錯愕的小姐,尖聲對著向廚房走去的侍者,呼喊「刀下留龍蝦,洛玻斯特(lobster)不要了……。」
評論員
拋棄了「龍蝦」的呼聲,快步回到「火星廣場」,《哈瓦那時報》作者DA消失了。返家後趕緊再聯繫,得知她的手機不是每天使用。聖地牙哥「東方」大學另有一朋友YH,與她共享,兩人隔日輪替。至今年初,古巴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持有手機。
DA讀歷史出身,從事16年戲劇表演,從燈光舞台的設計到親自上陣,經驗豐富。劇團團長因癌症去世後,她先到藝術學校教了兩年書,2009年《哈瓦那時報》創刊後不久,她開始不定期評論,題材多種,至今撰述了四、五百篇。
近來,她逐漸轉移陣地,目前主要為網址在歐洲,以西班牙文發表的《古巴日報》撰述。很多人說她不該「見異思遷」,但DA自有主見,窺其原因,部分可能與語言及報酬,會有些相關。DA不以英文寫作,因此在《哈》發表的文章,另得勞動該刊翻譯,為此,是否使得稿酬少些,不得而知。但DA說,現在她為《古》撰述,兩篇所得就超過YH的月薪,而通曉英文的YH作為化學專家,「若在西方,收入會很豐厚哩。」
薪資低是古巴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DA說海外有不少人對古巴的想法很浪漫,主要是不真正理解古巴。她的意思是說,在美國與歐洲,半世紀以來的第一代至第三代移民有兩百萬,這是古巴國內人口的兩成左右。何以這麼多人往外跑?太多人對境內的生活水平,太不滿了,能走,那就決不留戀。DA說,甚至有移民西班牙的古巴人,聲稱西班牙是祖國!
西班牙是古巴的祖國?這就如同印度人說英國是祖國,或美國人、加拿大人、澳洲人與紐西蘭人說,英國是祖國一樣的奇怪。不但奇怪,很多古巴人勢必難以接受這種心態。1886年起,古巴人決裂西班牙人,歷經三次戰爭,最終才在美國與西班牙戰爭後,取得獨立國格。現在移民海外的古巴人,真對現在的政權有這麼大的怨懟,致使不念前賢先輩的奮鬥與犧牲所取得的獨立地位嗎?憤恨不滿之心,完全泯滅了平心靜氣之後的歷史認同嗎?DA提及的人,若有,應該是少數中的少數。
已經四十多歲的DA有兄長非法進入後,目前住在美國。她則去年受邀去對岸,若是留美不歸,依照美利堅的政策,並無不法。只是,如同所有古巴人,DA的房舍、教育、工作與醫療需要,雖有缺點卻已大致由古巴政府解決。若是因為古巴消費不足而去美利堅,健保與住房,誰來買單?若她真在去年移民美國,我在聖地牙哥的「龍蝦奇遇」,也就無緣體驗了。
人權外交官
通過《1959革命後的古巴:批判與評估》,我得知《哈瓦那時報》這份網路刊物的存在,訂閱之後,某日讀到了坎伯斯(Campos, Pedro)先生的評論,眼神一亮,有兩個原因。
首先,文末他列出自己的電郵。其他的所有評論者,幾乎無人提供聯絡電郵。在古巴,政府機關(含國營事業)與教育單位之外,上網至今不便與昂貴,但坎伯斯顯然常用電郵。電腦一開,就是工作,通訊就是一種組織活動,坎伯斯不但論政,並且同時公開電郵,宣告異端組織的存在。對古巴政府來說,這多少有點挑釁。
再者,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標題赫然是「古巴有兩個共產黨」。一個是新史達林官僚共產黨,一個是遍佈基層與共青團,努力提出新方式新手段,要來完成生產與服務,要求「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社會化」的共產黨。1991年,因蘇聯在1989年斷絕與古巴30多年的密切經貿往來,古共第四屆大會開始提出這類聲音與作為。到了2011年,古共第六屆大會,這個路線更見清晰。該篇文章又說,前蘇聯之崩潰,不是因為與西方交鋒,是敗於蘇共內部的新史達林主義派的既得利益力量!
坎伯斯從1970年起擔任外交官,最後一個公職是以古巴人權委員會委員身分,駐在瑞士,1993年被迫退休。不過,他所代表的立場與聲音在各種外電報導,絕少看到。
從美聯社、路透社、紐約時報、世界日報,到英國的BBC與衛報,讀到有關古巴政治異端的新聞時,最凸顯的是,有家人遭致官方監禁的「白衣女士」團體,或者,是經營「Y世代」部落客出名,三年前法新社曾經預測可望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桑琪絲(Sanchez, Yoani);雖然研究古巴已有50多年的藍道(Landau, Saul)認為,她的評論多是捕風捉影。去年,桑琪絲與12位記者,另創辦了號稱古巴境內的第一家獨立媒體14ymedio,意思是2014年在哈瓦那某大樓的第十四樓。
這次,我們前往哈瓦那,沒有聯絡桑琪絲,但拜會了坎伯斯。當天,他等待遷居,無法外出,我們於是登堂入室。原來,目前這個九坪大小的套房月租100美元,是他退休金的8倍,太貴了,他得搬家。古巴在2010與2013年修法,將古巴人行有多年的換屋,放寬至可以合法買賣,坎伯斯得以藉此賣房,也把任職外交官所獲的車子賣了,可能也有在厄瓜多爾工作的兒女之匯款,這才使得這位體態壯實、七十開外,多次被當局「騷擾」的老共產黨人,形同有了物質基礎,得以不斷從事反黨,同時又護黨的工作。
晤談之際,一位前社會學教授,目前從事房屋仲介的伙伴來了。他準時交稿,不是電郵寄送,是以隨身碟供稿,坎伯斯的兩台電腦都開著,他正在編輯創辦已有三或五年多,已經是第161期的電子期刊SPD,翻譯為中文,就是《社會主義、參與及民主》。
我明知,但還是故問了坎伯斯,「您不會同意桑琪絲的主張罷?」西方媒體青睞桑琪絲等人,而不是坎伯斯,道理何在?好像不太有人探討,但我猜答案不難確認,應該是桑琪絲的批評所預設的古巴前進路徑,是西方主要媒體更熟悉的體制。
相比之下,坎伯斯的民主社會主義對記者來說,實在流於高調,或者烏托邦。另外,也可能是一種情緒或傲慢心態的潛意識在作祟:西方都做不來了,古巴哪裡有可能做得來。有些時候,新聞報導是一種儀式,修辭也許不同,但內涵相近或相同,是一種同義反覆,並在此過程,再次肯定「現實」;儀式如果逸軌,就不是儀式,就會招致迷惑不解。兩個古巴共產黨的說法難以見諸天日,關鍵應該在此罷。
學運領袖的忠告
七十多歲的海登(Hayden, Tom)擔任美國加州州議員18年,至本世紀第一年引退。更早,他從1960年代初,就是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獻身民權與環保運動至今。他與同世代的人相同,重要的政治啟蒙泉源之一來自「古巴革命」。
海登觀察與分析美國的動向,2013年初開始回顧與撰述半世紀的古美關係,並預言歐巴馬總統在第二任時,美國與古巴關係將會解凍,邁向正常化的軌道。當時,訕笑的人多如過江之鯽。
但他的分析成真,去年底,古美兩國元首同步舉行記者會,宣布啟動建交工作。年初,海登出版了迷人的回憶錄,從個人的經歷、思考、評價與期望,寫了半世紀以來,兩國交往的重要事件,書名取作《聽好了,美國佬!古巴很重要》,用以致敬美國早逝的重要社會學家米爾士(Mills, C. Wright),並示傳承。米爾士在1960年8月訪談並與古巴知識份子、官員、記者與教授討論,包括與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閉門大談特談三回合,每次都是連續十八小時,出版了當時風行美國的暢銷書,《聽好了,美國佬!古巴在革命》。
海登的回憶錄有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之長,事件的選擇精確,沒有流水帳的索然無味。這是對重要歷史趨向的檢討與定位,言必有據、不託空言,公正的立論伴隨多種觀點的紀錄而出場;時代的軌跡與意義寓居在個人的傳記,遂能具體,人物活靈活現,在舞台生動演出。
卡斯楚在1959年起義成功,推翻美國扶植的巴帝斯塔(Batista, Fulgencio)政權時,他不是共產黨人。事實上,當時的古巴共產黨遵從蘇聯的「和平共存」政策,與巴斯帝塔合作。
新的古巴共產黨一直拖到1965年才告重新組成,主要由三股組織力量構成。從事叢林游擊作戰,卡斯楚為主的「七二六」運動及其成員作為主導,加上在都會區集結而祕密從事反獨裁活動的學生組織,以及舊的共產黨。
(上)(中國時報)
蹓躂古巴2015年9月2日-敦誠
美國一步一步將古巴推向蘇聯,古巴仍然多次示意,願意跟美國和平共處。對此正面回應的總統甘迺迪,未幾卻遭暗殺,兇手背後的集團,可能包括反卡斯楚、不願意美國與卡斯楚政權和解的古巴人。往後,古巴已無選擇,「最佳的防禦就是進攻」,古巴不從蘇聯,也與中國不同,公然以小島國的身份,不忘地緣、不忘出身,轉向拉美大陸與非洲輸出革命,乃至與越南共產黨聯繫密切。雖然這是國際主義的浪漫與理念之表現,但與古巴處境的脈絡,應該也有關係。卡斯楚因此說,「革命的任務就是製造革命」,「古巴藉此才能逃脫遭致孤立的命運」,正是這個意思。
單說1960年代,就有1500至2000拉美人在哈瓦那接受游擊訓練,另有更多的拉美人,從古巴模式汲取精神與動能,投身拉美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民主化進程。本世紀以來,從古巴經驗得到鼓舞的許多拉美國家的進步力量,紛紛執政,其中有多位總統在年輕時,都曾經從事游擊反抗行動或工會運動,有些人還為此入獄,如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烏拉圭與委內瑞拉。現在,古巴重新與美國重新建交,固然有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的成績,惟究其根源,仍是古巴奮鬥努力五十餘年的勝利果實。
海登說,古巴「不是天堂。但能有多少國家在革命後,挺過美國支持的傭兵侵略;禁受古巴裔美國人數十年的暗地滲透,在古巴境內發動八百次恐怖攻擊,致使3478人死亡與2099人受傷;五十多年的經濟封鎖;以及,最重要的經濟盟友,也就是蘇聯與東歐集團的崩潰?」不只挺過,古巴的人均壽命、教育、體育、醫療及災難防制,比諸美國,並不遜色,有些部分還略勝一籌。海登認為,美國若放手,古巴的自我更新會有更可喜的成績,不會是共產主義,但也不會向經濟自由主義投降,儘管古巴的經濟消費不足。
海登老而彌堅,他的觀點讓人想起坎伯斯(Pedro Campos)。今年七月,我們前往哈瓦那訪問這位昔日外交官、今日異端,也是七十餘歲的長者。斗室中,他的兩台電腦同時開著,忙於編輯第161期《社會主義、參與及民主》電子期刊的坎伯斯說,古巴共產黨有兩面,掌權者是史達林式的老官僚,他(們)的模式是民主的與自由的社會主義,不但在古巴知識界,也在古共而特別是青年團,擁有相當數量的響應者。
(下)(中國時報)

古巴欲將英語課程設為重點科目2015.9 .1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法國《費加羅報》8月31日援引法新社報道,在與美國關系解凍8個月後,古巴政府准備將英語課程放在學校教育的優先位置。2016年,英語、歷史及西班牙語將會同時成為古巴學校教育的重點科目。
  據報道,在20世紀70年代,古巴作為蘇聯盟友,曾用俄語課程取代了英語課程的教學。自1991年後,英語才出現在古巴學校的課程中。而自2014年年底與美國關系逐步改善後,古巴則開始對英語產生極大興趣。
  當地時間8月30日,古巴共產黨二號人物馬查多(Jose Ramon Machado Ventura)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表示,因為古巴將與英語國家展開越來越多的接觸,所以學習英語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英語在科技方面應用也十分廣泛。如果能掌握2或3種語言更好,但英語卻是必須掌握的語言。
  報道稱,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在2008年就承認了掌握英語的重要性。他曾不無惋惜地表示,俄羅斯在學習英語,全世界都在學習英語,而古巴卻在學習俄語。(實習編譯:喬慧嬌 審稿:王莉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