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古巴通訊(309) 卡特離開古巴葛羅斯未獲釋 美國表遺憾;古巴「黑色春天」鎮壓行動 最後2名政治犯獲釋;每月3個雞蛋:計劃經濟下的古巴人真實生活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309期通訊,2011年4月1日。
 

201141古巴通訊309




. 3

2011/3/31訪問古巴的美國前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30日離開哈瓦那,古巴當局並未同意釋放遭判刑的美國承包商葛羅斯(Alan Gross)。美國國務院則對此表示遺憾。
卡特花了數小時時間,在談論美國和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以及古巴革命領袖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的關係改善,他並形容斐代爾.卡斯楚是位「老朋友」。
此外,卡特造訪古巴期間也和宗教領袖、及古巴反對派人士會面。他還外出用餐、甚至和被美國長期監禁的5名古巴特務的家人坐在一起。
86歲的卡特離境時,身邊並沒有葛羅斯,這粉碎了華府官員和葛羅斯親人希望卡特能把他帶回美國的希望。
美國國務院官員曾私下透露,古巴當局表示他們可能會以人道立場釋放葛羅斯。但卡特一開始就已表明,他知道葛羅斯不會在他訪問期間獲釋,古巴官員在他啟程前就明確表示,不會同意釋放葛羅斯。



卡特: 美應取消對古巴封鎖並廢除法案2011331
 新華社 
[摘要]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30日在哈瓦那要求美國取消對古巴實行了近半個世紀的封鎖。卡特是在結束對古巴為期三天的“私人訪問”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達上述要求的。他説:“我認為我們應該取消(對古巴的)封鎖。.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30日在哈瓦那要求美國取消對古巴實行了近半個世紀的封鎖。
卡特是在結束對古巴為期三天的“私人訪問”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達上述要求的。他説:“我認為我們應該取消(對古巴的)封鎖。”他同時主張廢除為這種封鎖提供依據的美國《赫爾姆斯-伯頓法》。
卡特還呼籲古巴政府和美國政府在改善雙邊關係方面邁出步伐,並要求廢除所有禁止美國人前往古巴旅行的限制。
卡特是應古巴政府的邀請於28日抵達哈瓦那的。訪問期間,他同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特羅及其他領導人舉行了會晤,並與古巴教會人士進行了接觸。這是卡特第二次訪問古巴。2002年,他首次踏上古巴的土地,同菲德爾·卡斯特羅進行了會晤。



古巴「黑色春天」鎮壓行動 最後2名政治犯獲釋:2011/3/24
吳寧康
2003年古巴「黑色春天」(Black Spring)鎮壓行動中,被關押的75名異議人士的最後2人,已在23日獲釋。這2名政治犯誓言,將繼續為推動古巴自由奮鬥。
(後援會按:當時美國入侵伊拉克,揚言古巴等三國是「邪惡軸心」,境內又有人兩度武力劫持船隻,以及遊行。古巴政府判斷局勢危險,是以有逮捕行動,導演Oliver Stone當年為此前往拍攝紀錄片,因被認為對Fidel Castro友善,HBO不願依約播映,Stone因此返回重新採訪製作部分,次年才播放。有意看Stone紀錄片者,請通知後援會,謝謝)
在經過8年牢獄生涯後,羅德里格茲(Felix Navarro Rodriguez)和賈西亞(Jose Daniel Ferrer Garcia)終於獲釋。他們是在20033月的「黑色春天」鎮壓行動中被捕,並被判處25年徒刑。
當時古巴政府在3天內逮捕75名人權觀察者、記者、圖書館員以及社會活動人士,他們以非暴力方式促進古巴政治、社會與經濟的改革,卻被判處628年的徒刑。這75名政治犯在2003年到2010年間,已有23人依健康不佳等理由獲釋。古巴的天主教會在去年5月和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達成協議,同意讓剩下的52人重獲自由。從去年77開始,這52人陸續獲釋,有40人流亡西班牙、10人選擇留在古巴。



每月3個雞蛋:計劃經濟下的古巴人真實生活2011-3-16
  文章摘自 《萬里山川萬卷書》 作者︰徐滇慶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古巴的農民
  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大辯論,古巴站在蘇聯一邊,大罵中國。從此,古巴從中國的新聞媒體上銷聲匿跡。
  山不轉水轉,當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果之後,古巴也悄悄地打開了大門。天下什麼都在變,唯獨古巴的領導人沒有變。和卡斯特羅同時代的風雲人物,如毛澤東、赫魯曉夫、肯尼迪早已作古,唯獨卡斯特羅還活得蠻精神。卡斯特羅在古巴革命成功那年剛32歲,2006年過八十大壽。他的大胡子依然是古巴的象征。
  在人類進步過程中,古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實驗室。報紙雜志上經常說古巴是世界上僅存的幾個封閉獨裁的計劃經濟國家,非常窮。究竟古巴是一個什麼狀態?世界上的事物,見仁見智。與其听別人說長道短,還不如自己親自去看看。
  當地人很形象地稱之為“駱駝車”
  到古巴去,自然要了解一下古巴人的衣、食、住、行。讓我們從行說起。
  哈瓦那的“駱駝車”
  旅游公司只負責把我們安排到海濱飯店里,管吃管住。至于你想到外邊去玩,悉听君便。在飯店前台上擺著一大堆廣告,提供各種各樣的島內旅游服務。有哈瓦那、海洋世界、山區探險和著名的熱帶歌舞(Tropicana Show)等。當然,自選旅游項目要另外付費。古巴開放程度相當高,我們遇見一對老外夫婦,騎車圍繞古巴全島旅游。沒有听說有什麼外國人禁止入內的地區。有個旅游項目的終點是翠尼台(Trinidad),路程最遠。我查了一下地圖,瓦拉德羅在西北,翠尼台在東南,斜穿古巴,途經平原和山區,也許可以親眼看看真實的古巴。
第二天清晨,天還沒亮,我們就出發了。坐的是一輛德國奔馳客車,來機場接我們的是韓國大宇客車,後來去哈瓦那坐的是中國的宇通客車,質量都很好。初來乍到,還以為古巴的汽車和北美、中國沒有什麼兩樣,等到上路之後才發現,這些豪華客車是專門給外國游客使用的。古巴人的公共汽車滿身..又老又破,有的客車就是在貨車的基礎上隨便焊個框架,門窗都不全,居然還擠滿了乘客。
  
騎著車子牽著馬

哈瓦那的公共汽車非常奇特,有20多米長,兩頭高,中間低,由一輛載重貨車拉動,當地人很形象地稱之為“駱駝車”。一次可以擠進去150。在公共汽車站上許多人排隊候車,秩序井然。
  除了看電影,在美國早就看不見騎馬的牛仔了。而在古巴,騎馬依然是相當重要的交通方式。在山區,古巴農民騎在馬上放牧。在公路上,三、五個農民騎馬趕牛。听到後面有汽車來了,舉起手來揮揮,特別瀟灑。
  馬車是古巴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有各式各樣的馬車,旅游點的馬車非常豪華。乘坐旅游馬車在瓦拉德羅半島兜一圈,要價20比索。
在許多地方,馬車像公共汽車一樣,擠上十來個人,在馬路中間慢跑。汽車只好乖乖地跟在後面。
  在馬路上看見過現代化的油罐車,也看見過普通的卡車上裝滿了汽油桶。和中國20世紀60年代的狀況差不多。除了汽車、馬車、自行車之外,還有灑水車。看起來很像當年中國的灑水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馬車
  計劃經濟,大鍋飯,使得古巴人的生活節奏很悠閑。干什麼都不慌不忙。古巴的公共交通服務比較落後,車子少不說,還不準時。在路邊常常看到許多人等車。
  在路旁等車的人群
  在古巴的公路上,不少人在拖拉機和卡車的後斗里或蹲或站,看起來很不安全,可是古巴人鎮定自若,習以為常。黃昏之後,由于沒有幾盞路燈,路上黑乎乎的。有的時候,司機突然減速,車燈中出現幾個騎自行車的人,一點閃光標志都沒有,怪危險的。在十字路口常有幾個人手里揮舞著鈔票,希望過路的汽車捎他們一腳。
  古巴騎自行車的人很多。在路旁閃過一個巨大的自行車模型。導游介紹說,這個小鎮能夠生產自行車,他們為之非常驕傲
在瓦拉德羅海灘上,兩個打漁的人把自行車架在海灘上,下海捕魚。這自行車怎麼這麼眼熟?走過去一看,中國造的鳳凰牌。
  古巴人騎自行車的本事很高。有的人騎車,前面帶一個後面帶一個。有個騎加重自行車的人前後都堆滿了貨物,虧得他還能夠保持平衡。有個小孩子站在自行車後座上,雙手抱著媽媽的脖子,穿流在車群中。對于外國人來說好不驚險,可是母子二人從容鎮定,想必是久經車陣,鍛煉出來了。
  我和太太租了兩部自行車,到鄉下去觀光。自行車沒有鎖,問租車的人,他回答說,沒有關系,丟不了。我半信半疑,遇到一家小商店,我跑進去看,讓太太在外面守著兩部自行車。待我出來時,太太說,她親眼看見好幾個騎自行車的人把車一架就進了商店自行車塑像,都沒有鎖車。不僅自行車沒鎖,連摩托車都沒鎖。果真路不拾遺?那麼,為什麼路旁的住宅,不僅一樓,甚至連二樓、三樓,都焊上了防盜窗?
  相對而言,古巴的公路交通系統相當好。古巴,東西長,南北短。有一條貫穿東西的公路,古巴人稱之為高速公路。和一般理解中的高速公路起碼有兩點不一樣︰第一,沒有封閉的護欄。牛、馬、狗、羊都可以隨意穿過公路。拖拉機在路中間大搖大擺,唯我獨尊。第二,高速公路有三條車道那麼寬,卻沒有劃線。我到過不少國家,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寬的車道。路上的車不多,似乎劃不劃線都沒有多大關系。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隨意馳騁,有的時候在右面超車,有的時候在左面超車。既然沒有多少車輛通過,為什麼要修這麼寬的高速公路呢?古巴的道路系統還真的有些超前意識。在北美或者中國,通常都在十字路口的路面上劃線,區分直行或右轉。在古巴,類似的標志是一排水泥半球,每個都有半個籃球那麼大。不管誰撞上去,非倒霉不可。這大概也是古巴特色。
古巴只有一條縱貫全島的客運鐵路,從哈瓦那到聖地亞哥。還有很多專門用來運甘蔗的窄軌小鐵路。令人奇怪的是,公路和鐵路相交的路口,無論是主要鐵路還是運甘蔗鐵路,不僅無人看守,連欄桿、信號燈都沒有。好在古巴的司機都能較好遵守交通規則,即使在附近看不到任何火車,依然在路口停下來,左右看清楚了之後再啟動。在古巴,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路口也沒有紅綠燈。我們的旅游車每逢十字路口必定要停一下,可是那些馬車一路小跑,揚長而去。也許是馬車的剎車系統不如汽車,特別是不如進口的外國車,理應給予優先權。
  如果前方沒有障礙物,在高速公路上最快車速也能達到每小時100公里左右。路面狀況還是很不錯的。突然,司機來個緊急剎車,只見前方一頭牛慢吞吞地登上了公路,走到路中間干脆站定不動了。等到車停了下來,這頭牛反而掉過頭來,從容不迫地回去了。司機火冒三丈,咕噥著罵了一句西班牙語。盡管听不懂,但是從表情和語氣上來判斷,大概和中國人的國罵差不多。他發動車子,對著牛開了過去,把牛嚇了一跳,逃下了高速公路。司機得意地哈哈大笑,調整車頭,繼續趕路。
  導游蓋斯是個爽朗快樂的小伙子,會英語、意大利語和德語。來古巴旅游的外國游客很多,每天早晨要按照語言來分別安排旅游車。給講英語的游客派個英語導游,講俄語的就派個俄語導游。有的時候實在派不過來,只好混裝。這就要求導游精通多國語言。在我們的旅游車上有意大利人和加拿大人,加拿大人當中有講英語的還有講法語的。于是,蓋斯首先向講法語的加拿大游客道歉,聲明今日的導游只能提供英語和拉丁語服務。
導游介紹說1962年古巴通過了一項法案,因為牛和馬為革命工作,所以禁止殺牛殺馬。所有的牛和馬都屬于國家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等到牛馬老邁年高,送交國家統一處理。如果牛馬有病,或者出了什麼事故,農民必須立即報警,由國家來人把牛馬(或者它們的遺體)帶走。私自屠宰牛馬是違法行為。難怪我們在飯店里吃到的牛肉都那麼老,咬不動。
  導游說︰“豬、羊、雞、鴨不能干活,不在保護範圍之內。奶牛為人們提供牛奶,所以在保護範圍內。”
  我問︰“奶牛生產牛奶,母雞生產雞蛋,為什麼歧視母雞?”
  導游聳聳肩膀,大家哈哈一笑。
  除了在主要的高速公路上有些新建的路標之外,大部分鄉村道路是沒有任何標志的。這和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狀況一樣。當時領導解釋說︰給出路標不就泄露了軍事機密?沒有路標難不倒熟悉地形的中國人,卻可以讓那些外國侵略軍分不清楚東西南北,讓他們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知道古巴人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戰略考慮。
  無論是在首都哈瓦那還是在小城市,都可以看到20世紀50年代的老爺車。
導游蓋斯說︰“古巴的工人心靈手巧,無論什麼樣的車都會修,而且還會自己制造配件。許多50年代的車時至今日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況。”他補充了一句,“不過,就像80歲的老人,你總不能要求它們去跑百米吧。司機哈瓦那國會大廈前的老爺車們都知道,這些老爺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60公里。不過。由于馬車一個小時還跑不到30公里。古巴人對于這個速度已經非常滿意了。”
  在哈瓦那街頭,蓋斯指著一台老爺車說,“看,這台車是20年代的福特。如果你運到國外去,可以換兩台新車。可惜政府不讓老爺車出國。不過,如果你們誰願意買輛老爺車,可以交給我來保管,下次來的時候再開。說不定還會增值呢。”
  在翠尼台飯店門口,停著幾輛老爺車。沒有商標,仔細尋找才發現了雪佛萊的“十”字標記。另一輛龐第亞克(Pondiac)造型夸張,兩翼突出,好像飛機一樣。不知道刷過了多少次油漆,雖然有點坑凹不平,但是顏色依然鮮艷。看起來,古巴人對這些老爺車情有獨鐘,在許多油畫中各色老爺車成為主角。
  我問一個正在修車的人,“嗨,伙計,你的車造型很棒!”
  他很高興。
  “你喜歡哪個牌子的車?”
  他毫不遲疑地回答︰“拉達。”
  “為什麼?”
  “配件比較便宜。”
古巴司機的水平不敢奉承。我們去翠尼台坐的是德國奔馳客車,質量應當不錯。可是,在回程中開到半路就拋錨了。巴士的後面蓋滿了噴出來的機油。反正是公家的車子,司機不管三七二十一,“小車不倒只管推”。最後,停在半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司機站在馬路中間和導游討論應急措施,好象馬路是他們家的。別的汽車從身旁開過去,他居然毫不在乎。路上拋錨的車不少。有些車一邊開一邊冒黑煙,大概和我們的車子沒拋錨前的狀況差不多。等了四十多分鐘,總算來了另外一輛旅游車,把我們捎到臨近的城市。在那里又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盼來了接我們回瓦拉德羅的汽車。
  路旁的住宅顯然經過了刻意裝修
  瓦拉德羅的星級賓館和美國、歐洲、中國的酒店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從機場到飯店,路旁的住宅顯然經過了刻意裝修。走出瓦拉德羅才能看見真實的古巴。
  1959年革命以後,無論是在哈瓦那還是在偏僻小鎮,幾乎沒有蓋什麼房子,大部分民居又矮又小,有些房子充其量不過10個平方米,只能叫做窩棚。偶爾見到幾棟四層樓的宿舍,就算當地最好的民居了。我想窩棚誰都見過,為了尊重古巴朋友的感情,就沒有拍照片,挑他們最好的集體宿舍拍了幾張。
  從窗戶和陽台上伸出來曬衣服的竿子,飄揚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太太輕輕地搖頭,悄悄告訴我,床單、衣服都很舊了。
  翠尼台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歲月似乎被凝固在殖民年代,鎮上沒有增添什麼新的建築。從瓦拉德羅到翠尼台,只有三分之一的山路,其余部分應當是古巴比較發達的地區。居民住房之簡陋實在令人感嘆。這樣的住房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見不到了。
專門開放給外國人參觀的民居
  導游專門帶我們走進幾家民宅參觀。大概因為夏天太熱,這些房子大約有三米高,室內通風良好。有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熱情地接待我們,展示給大家看她收集的各國明信片。她的房子剛剛粉刷過,前面是客廳,後面有三間臥室,最後是廚房兼用餐間。老式冰箱已經具有文物資格,不知道是否還能工作。灶台上連個油星都沒有,要不然老太太有潔癖,要不然就是專門擺樣子給游客看的。
  為了迎接外國游客,一些工人在整修古建築。所謂整修也就是在外面刷一層粉。那些尚未修整的房子嚴重欠缺維修,連門框都腐爛了。
  在街頭有不少出售一些工藝品的攤販。可能是集體生產的,這些工藝品大同小異,看過幾家就夠了。
  糖賣不出去,所以用不著種那麼多甘蔗
  我們的旅游車離開高速公路之後,穿行在一片又一片甘蔗林中。有些地方的甘蔗長勢不錯,農民正在使用機器收割甘蔗。有些田里的甘蔗稀稀拉拉,還有一些田里什麼都沒有種。遠處是甘蔗田,椰子樹下是被撂荒的土地
  導游解釋說,因為糖賣不出去,所以用不著種那麼多甘蔗。其實,明眼人不用多問就知道,這麼好的土地被閑置撂荒,只能說明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在古巴革命博物館內可以看到農民高舉砍刀支持革命的宣傳畫。這種大砍刀是專門用來收割甘蔗的。導游說,砍甘蔗是非常強的體力勞動,為了增加能量,農民常喝兌了蜂蜜的白酒,久而久之,成了古巴的一種名酒。在翠尼台的飯店里我們特地品嘗了一杯,甜甜的,好像並不凶烈。  我們經過一片桔林,路旁的卡車上已經裝滿了剛剛收獲的桔子。導游介紹說,古巴的桔子沒有公害,沒有污染。由于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古巴的農產品確實沒有污染,不過品種單一,質量一般。在飯店里我已經見識了古巴的橘子、木瓜、菠籮和西瓜。橘子的味道不錯,但是個頭不大。西瓜,半生不熟,紅瓤不多,也不怎麼甜。
  古巴大部分地區為熱帶雨林氣候,地勢平坦,只有西北、中部和東南部有一些並不太高的山地和丘陵,自然條件相當好。主要農產品有甘蔗、在翠尼台小酒館中邊听音樂邊品嘗蜂蜜酒
  煙草、咖啡、可可、玉米、大米和劍麻。只要在古巴鄉村走走就可以看到農田管理水平不高。粗放式的田間管理和我們當年的人民公社非常相像。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台灣人口比古巴幾乎多一倍,而土地面積只有古巴的三分之一,人均可耕地面積的比例更少。可是,台灣幾乎每一塊土地都得到了精心耕作。台灣的農業不僅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夠出口,其水果的質量在全世界也享有盛名。(後援會按:台灣農業總體自給比例是30%,與古巴接近,但都偏低)
土地制度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1959年,古巴革命剛成功就在農村推行土地改革。規定土地所有者最多只能擁有30個卡瓦耶里亞土地,超額部分一律由國家征用。失去了土地的大莊園主跑到美國去了。這些莊園主在美國大肆活動,鼓動美國議員,企圖復闢,奪回失去的莊園。他們在1961年組織了吉隆灘登陸。在入侵被粉碎之後,土地改革速度加快了。古巴政府在1963年頒布了第二項土地法,私人擁有的土地限額降低為5卡瓦耶里亞。又把一批地主攆到美國去了。隨後,古巴政府通過稅收、信貸、資源分配等多種手段使得擁有土地不再有利可圖,土地國有化的進程繼續推進。在農村中並存著國營農場和“小農”組成的生產組織兩種所有制。在目前,只有12%的土地在名義上依然歸私人所有。
  我問蓋斯︰“擁有土地的農民能否出售土地?”
  回答道︰“要賣的話只能賣給本村的農民。”
  “人們能否在屬于私人所有的土地上蓋房子?”
  “不可以。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
  古巴所有的住宅屬于政府所有。老百姓只有居住權,但是沒有所有權,其子女享有繼承權。
  “擁有土地和不擁有土地有什麼區別嗎?”
  蓋斯回答說︰“沒有多大的區別,所以古巴人並不認為擁有土地是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古巴土改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是卻沒有很好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沒有有效地使用良好的自然資源。好在古巴的自然條件非常好,用不著擔心吃不飽肚子。毛澤東說︰“窮則思變。”正是由于不慮饑寒使得古巴農業改革的惰性非常大,以至于保留了絕無僅有的計劃經濟。
  外國游客必須使用外匯券
  人只要活著,就面臨選擇。如果讓你選擇貧與富,當然選擇富。如果在平等與不平等之間挑一個,大部分人選擇平等。可是,如果選擇了“富”之後卻要搭配“不平等”,怎麼辦?對社會制度的選擇往往落入效率和平等不能二者兼得的困境。
  在經濟學中效率與平等是一個永恆的爭論課題。市場經濟強調效率,可是強調過頭了必然導致貧富不均。計劃經濟強調平等,但強調過頭了必然扼殺效率,最後導致普遍貧窮。來古巴旅游,好就好在可以讓人們親身體驗一下這對矛盾。
  早就听說古巴窮。親眼一見,確實很窮。讓古巴導游感到最尷尬的就是他們的食品分配制度。
  我試探著問蓋斯︰“听說古巴人每人每月只供給三個雞蛋?”
  他回答說︰“是的。一家四口,在一個月里可以購買12個雞蛋。但是不能一次購買,起碼要分二次才能買回家。瓦拉德羅是旅游區,供應情況比較好,每人每月可以買到五個雞蛋。”
“其他肉類食品呢?”
  “每個人每月供應一斤雞。逢年過節,政府還分配一點牛肉。”
  “豬肉呢?”
  “從來沒有供應過。可以到市場上去買,不過價錢高得很。”
  和中國不一樣,古巴不發什麼肉票、雞蛋票,而是憑證供應。我和太太騎車到離瓦拉德羅不遠的小鎮奧地斯蒂卡村,在商店外面看見古巴人排隊,每人手里都拿個食品供應證。售貨員在供應證上劃上幾筆,再翻開自己的大賬本登記,然後才收款。那天沒有雞蛋或其他食品供應,人們排隊的目標是買像胳膊那麼粗的香腸。按照家庭人口多少,切給你一寸到二寸長的一段。
  古巴的農民是沒有工資的,他們必須到菜市場出售農產品才能得到現金。我們在菜市場走馬觀花地轉了一圈。農民出售蔬菜、水果時以“生產隊”為單位。每個攤位上掛一塊小黑板,寫清楚蔬菜價格。西紅柿大的大,小的小,有青有紅,每公斤三比索,黃瓜每公斤四比索。還有木瓜、芋頭、南瓜、青菜等。蔬菜質量不怎麼樣,和當年中國生產隊的大田作物極為相像。在如今中國的菜市場上恐怕很難賣得出去。賣菜的農民似乎對顧客沒有多少興趣,從不吆喝,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我問導游,古巴的自然條件這麼好,有這麼多土地,為什麼不多養些雞,多種些蔬菜?導游解釋說,古巴生產許多優質食品和水果,不過都出口換機器設備了。我偷偷一笑,類似的理由早就听說過了。幾十年前,饑腸轆轆的中國學生沒有一個不恨蘇修的。勒著中國人脖子逼債,把我們的好隻果全拉走了,太缺德了。
古巴人的購買力和生活水平如何?
  蓋斯告訴我,古巴的平均工資大約為每月300比索。按照官方匯率,一個比索比一美元還略微大一點。如果折算成人民幣,每月兩千多元。這個數字似乎還可以接受。仔細打听一下,才恍然大悟,古巴和當年中國一樣,實行外匯雙軌制。外國游客只能使用外匯券,一美元換一個古巴比索的外匯券。在民間,一個比索的外匯券可以換25個古巴比索。在商店的櫃台里陳列的白酒標價6比索,外國人買的時候用外匯券,古巴人用古巴比索,雖然是同一個價錢,實際上外國人多支付了25倍。
  搞清楚匯率關系之後再來看看古巴人的生活水平。古巴人平均工資水平每月300比索。如果折算成美元只有12美元,低得難以想象。但是,其購買力卻比12美元高得多。在商店里一件襯衫賣20比索,一雙運動鞋30比索。折合成美元只不過1美元左右。古巴人能歌善舞,大概對音響設備具有特殊偏好。商店里最貴的商品是菲利普音響,要價900比索。相當于一般人三個月的收入。中國制造的“三星”牌電冰箱849比索,要價似乎貴了一些。古巴人和改革前的中國人一樣,一般不用電冰箱,現吃現買。
  西恩富戈斯是古巴第三大城市。偌大一座城市,街上居然沒有幾家商店,更沒有什麼商品廣告,連商店的招牌都沒有幾個。市中心有條步行街,且莫談什麼“購物街”,因為除了手工藝紀念品之外基本上沒有東西可買。
  排隊買鏡框的人群
  我們看見一群婦女排隊買東西,湊過去一看,原來是在賣小鏡框。這玩藝在北美的1元商店(One Dollar Store)中有的是,跑到古巴來反倒成寶了。
 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家食品商店,不出所料,貨架上沒有幾樣商品。許多人在排隊,等候買豬腳,每人允許買一只。賣香腸的櫃台前沒有人排隊。也許是香腸的質量不好?本地人買香腸是要憑證的,外國游客隨便購買。開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對外國游客特別友好,再一想,恐怕不是這麼回事。外國游客必須使用外匯券,別看標價相同,不知不覺中老外被狠狠宰了一刀。
  有一家店鋪的門面很漂亮,里面很多人,跑進去一看,原來是家理發店。和當年中國的國營理發店一樣,四周擺上一圈理發椅子,許多人坐在長椅上排隊等候。
  在街頭,有個理發師正在為一個孩子理發,旁邊站著四五個大人看熱鬧。只要街上一有什麼稀奇的事情,馬上就圍上來一群人。古巴一個星期上六天班,仍然生產不出足夠的產品來滿足社會需要。老百姓缺乏時間概念,游手好閑的人比較多,這一點和中國改革前的狀況極為相似。似曾相識的國營理發店
  話又要說回來,如果僅僅看古巴人每個月吃幾個雞蛋,恐怕很難解釋為什麼古巴人的平均壽命長達77歲,也很難解釋為什麼古巴的排球、棒球、跳高等體育運動都位居世界前沿。總的來說,我們見到的古巴人衣著整齊,文明禮貌,健康良好。
  古巴的失業率只有1.9%,幾乎人人都有工作。我們在古巴周游一圈,很少見到營養不良的人。
  面包店里,一群人正耐心地等候新出爐的面包。三個比索可以買五個一公斤左右的大面包。便宜得幾乎不要錢一樣。買面包不憑證。雖說吃得不太精致,毫無疑問,古巴人吃得飽。
  古巴盛產甘蔗,甘蔗渣可以用來釀酒。古巴的烈酒“哈瓦那俱樂部”(Havana Club)非常著名。三四個比索可以買一瓶,大約合人民幣一元。
古巴是個島國,魚又多又便宜。沒有雞蛋沒有肉,就多吃點魚吧。
  傍晚時分,古巴人聚集在昏暗的路燈下,彈著吉它唱起歌。有魚,有面包,吃飽了肚子,兩杯老酒灌下去,閑著沒事,禁不住隨著音樂手舞足蹈起來。顧客手里拿著的大面包古代,莊子和惠子辯論。莊子說,水中的魚是多麼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不快樂?莊子回答,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懂不懂魚的快樂?
  古巴人快樂嗎?回答這個問題的要害在于你是不是古巴人。
  如果說革命的目的是為了平等。那麼,當革命成功之後,下一步該往何處去?假若革命的結果就是貧窮,那麼為什麼還要革命?古巴的教訓告訴我們,貧窮絕對不是社會主義。無論什麼主義,貧窮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在革命之後要有正確的激勵機制和公平競爭的環境。要鼓勵人們多干活,多生產,不斷提高生產效率,為大多數人謀福利。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最終是要被民眾和歷史拋棄的。
  啼笑皆非的全民健保
  最近,中國流行一個順口溜︰“教改把你二老逼瘋,醫改給你提前送終,房改把你荷包掏空。”許多人對于醫療衛生改革非常不滿。看病貴、看病難讓老百姓怨聲載道。
  導游蓋斯很自豪地告訴我,古巴實行全民健保,所有的人看病都不花錢。
古巴的醫學教育非常發達,有不少知名的醫學院。我們在哈瓦那、西恩富戈斯和馬塔薩斯看見了好幾家醫學院。導游介紹說,古巴的醫生被認為是很受尊敬的專業,工資水平也比其他行業高,每月平均工資可以達到700比索。古巴經常派醫療團出國幫助亞、非、拉人民。
  路過一家藥店,我看見櫃台里陳列的藥品寥寥無幾,還趕不上我們當年工廠里的保健站。
  蓋斯解釋說︰“生大病住醫院不用花錢,醫院里有各種藥品。出院之後,公家只提供一些常用藥。如果用點比較好的藥,就要自己掏腰包了。”
  我問︰“藥店櫃台中陳列的是常用藥還是‘好藥’?”
  他回答說︰“當然,只有‘好藥’才陳列出來。”
  我問︰“只有這麼幾種藥,怎麼夠用?”
  他似乎覺得這個問題很愚蠢,“要吃好藥,就讓海外的親戚寄回來好了。”
  古巴人口1200萬,在美國的古巴僑民有300。幾乎家家都有海外親友。每年從美國寄回古巴的外匯有5億美元之多。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覺得吃虧了,20044月,他下令對古巴僑民的匯款實行審核,希望將匯款總額控制在2億美元以下。卡斯特羅勃然大怒,下令停止美元在古巴流通,任何人若要將美元轉換成古巴比索必須支付10%的特別費。在全世界,只有古巴敢于對美元采取歧視政策。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古巴僑民用各種途徑將美元寄回家中。雖然美元在名義上已經退出了流通領域,實際上在古巴貨幣市場上仍然三足鼎立︰古巴比索,外匯券和美元。
在古巴的飯店可以收看三個中央電視台的頻道。那天,我恰好看見一個電視采訪。北京同仁醫院擁擠不堪,要天不亮去排隊掛號。可是隔兩條街的醫院卻門可羅雀。衛生部的官員說,一般的病完全可以到普通醫院就診,並不是非去大醫院不可。顯然,這位官員沒有來過古巴,否則,如果有人抱怨看病貴,看病難,他大可介紹一些患者來古巴就診。
  哈瓦那革命博物館前面的大學生
  由于社會平等程度比較高,古巴的社會秩序井然,犯罪率並不高。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官員的腐敗貪污問題也並不怎麼嚴重。
  上學或下課的中小學生是古巴街頭最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線。古巴實行全民義務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必須上學,哪怕是非常偏僻的鄉村。如果看到比較好的建築,基本都是學校。按照年級不同,中小學生穿不同顏色的校服。不僅校服是免費統一供給的,還給學生提供早餐和午餐。只有晚飯在家里吃。如果考慮到這一點,每人每月三個雞蛋就似乎不那麼恐怖了。看起來,不僅是哈瓦那的孩子,就是鄉村小學孩子們的營養狀況都不差。
  因為我不會說西班牙語,沒辦法直接和古巴老百姓溝通。通過導游的介紹,由于所有的人都差不多,住房、醫療和教育條件雖然比較差,但似乎古巴人還算滿意。
看看古巴,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當年。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天天大喊“反對資產階級法權”,大家的工資都差不多,貧富差距很小。
  住房,大家都住在筒子樓里面,三代同堂的情況比比皆是。
  哈瓦那街頭的小學生
  教育,雖然上學不用交學費,不過沒有幾所大學,招生人數有限,全國只有70萬在校大學生。考不上的,就上山下鄉。
  看病難的問題似乎也不存在,在農村有赤腳醫生,在單位有衛生所。別看沒有什麼好醫好藥,抹點紅藥水、吃片阿斯匹林還挺方便。
  如今一切都變了。人均住宅面積從1979年的8平方米迅速增加,到2005年達到24平方米。醫院多了,藥品多了,每年大學招生也多了。在社會進步的同時,貧富差距引起了人們強烈不滿。還是孔夫子說得對︰“不患貧,患不均。”中國人的住房、醫療、教育的水平遠遠超過了古巴,可是中國人的怨氣也遠遠超過了古巴。目前,關鍵不在于如何提高住房、教育和醫療的檔次,而是要花點力氣來照顧弱勢群體,不要讓貧富差距過大。
  說到底,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繼續改革,在改革中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要推動稅制改革,增強公共財政能力,通過政府轉移支付來幫助弱勢群體;另一條路就是倒退回去,劫富濟貧,重新實行計劃經濟分配原則。剝奪富人確實能夠實現平等,卻不能達到均富。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久而久之,競爭機制就會被懶惰、平庸所代替。最後,“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如果大家窮得叮叮當當,革命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起碼應當請兩類人到古巴來看看他們的住房、教育和醫療。一類是掌握資源分配權力的官員,另一類是怨氣沖天的人。講道理挺費勁,只要到古巴來看一看,自然會得出有益的結論。
  老哈瓦那很有歐洲古典風味
  哈瓦那分為兩個部分︰老哈瓦那和新哈瓦那。如果把新哈瓦那理解為最近修建的城市可就大錯特錯了。老哈瓦那是西班牙時代修的,新哈瓦那是美國殖民時代修的。哈瓦那絕大部分建築落成于1959年革命以前。也許只有革命紀念碑和它旁邊的國防部大樓才是近年的建築。
  古巴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位于老哈瓦那的總督府就是這個時代的象征。1898年美國打敗了西班牙,取而代之。1902年成立了古巴共和國。政治中心從總督府轉移到了總統府,也就是現在的革命博物館。  
  古巴的國會大廈很有氣魄,導游說,這是美國人在1929年修建的,難怪,無論是造型還古巴國防部是內部的布置都很像美國國會。
  老哈瓦那很有歐洲古典風味。古老的廣場,狹窄的街道,陳舊的民居,相當完好地保存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特征。有些房子老哈瓦那街景已經東倒西歪了,古巴人沒錢蓋新房子,只好在老房子里將就著過日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老哈瓦那確定為文化遺產。謝天謝地,古巴沒有“破四舊”,許多古老的房子和封資修的建築和雕刻得以保留至今。
在總督府後面有家老旅館,叫“兩個世界”(Ambos Mundos)。這是當年大文豪海明威下榻的地方。在古色古香的門廳中,一個女郎正在彈鋼琴。旅館中所有的布置,甚至連所用的家具都盡量保留當年的特色。連電梯都依然是那個年代的,不知道是否還安全。樓上的511房間被永久保留給海明威。在海明威的小說中有些情節似乎就是在這家飯店發生的,幾乎每個文化素質不算太低的游客都要到這里“朝拜”一趟。
  飯店牆上海明威的照片 旅館門廳牆上掛著海明威各個時期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海明威和卡斯特羅的合影。非常遺憾,我不知道海明威的著作中有沒有談到古巴革命以及他和卡斯特羅的交往。在俄國訪問的時候,我注意到另外一位世界級文豪高爾基。革命前,他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寫下了著名的三部曲,像勇敢的海燕一樣呼喚暴風雨。可是革命成功之後,高爾基再也沒有寫過什麼傳世之作。如果有條件的話,研究一下海明威對古巴革命的評價也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後援會按:關於這個課題,請見本期最後一頁)
拐過幾個路口,有家很小的酒店,後邊的小房間據說是海明威常來就餐的地方,允許人們在牆上留字。于是,從牆角一直到天花板全被人們的簽名所覆蓋。如果北京在什剎海或者香山“發現”一處曹雪芹常去的小酒館,也允許人們在牆上留言涂鴉,生意一定紅火。
  當我們在哈瓦那老城參觀的時候,不聲不響地走過來一個人,手里拿著一個畫夾,隨著我們一邊走一邊畫,幾筆就勾畫出了一個游客的輪廓,居然還有幾分神似。簽名之後很禮貌地送給本人。給多少小費就看你對畫像的滿意程度。就是不給錢,畫家也絕不失態,很有禮貌地彎腰致謝,再為另外一個人畫像。
我們剛剛轉過海明威旅店,對面走過來三個人組成的小樂隊。領頭的人在旅游團的隊伍內相中一位施主,圍著他邊走邊唱,好像是在歡迎王公大臣出巡,非纏著這個人掏出錢包來不可。所幸他們的胃口並不大,只要拿出一張票子來,無論面值大小,他們立刻就把音調抬高,頂多再唱八拍就結束了這曲贊歌。
  古巴雪茄,世界聞名。據說一支好的雪茄煙要賣好幾十美元,最好的雪茄品牌叫“翠尼台”,正是我訪問過的那座古城的名字。導游把我們領到雪茄煙專賣店中,他說,古巴的雪茄煙都是國營企業生產的,價錢到處都一樣,關鍵問題是千萬不要買假貨。我剛進門的時候,一個黑人小伙子湊上來,小聲說,半價,半價。看起來,假貨就在門口。我對香煙一點興趣都沒有,更不要說雪茄了。同伴問我,你怎麼不買上幾支送人,我搖搖頭,回答說,害人之心不可有。在同伴購買雪茄的時候,我挑把椅子坐下來歇口氣。
  要看哈瓦那全景,最佳位置是海峽對面的Sam Carlos城堡。我們穿過海底隧道,在城堡上的飯店坐下來用餐。要塞雄偉堅固,易守難攻。腳下是18世紀時用來拱衛海港的大炮。在藍天白雲之下,海峽對面的老哈瓦那和新哈瓦那歷歷在目,風景如畫,真是一個“美麗的哈瓦那”。
  新哈瓦那有二棟地標建築高樓。一座是當年的希爾頓酒店,現在的名字叫自由哈瓦那飯店(Hotel Havana Libre),另一座是豪華的古巴酒店(Hotel National Cuba)
  導游得意地介紹說,當年這里是加勒比地區最大的賭場。如今在古巴已經禁絕了黃、賭、毒,這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些話中國人當年就說過,不知道怎麼回事,口袋里有點錢之後,沉渣泛起,這些污穢又冒出來了。
當年加勒比地區最大的賭場
  在人類歷史上,讓後人記住一個古老王朝的,不是君王的家譜、玉碟,而是那個時代留下來的代表建築。出色的建築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只要有萬里長城和兵馬俑在,人們就記得住秦始皇。古巴革命47年,留下來的建築幾乎是空白,讓後人如何評說?
  游艇和坦克的見證
  在哈瓦那市中心的革命博物館前面陳列著一輛坦克,在博物館後面的玻璃房子里陳列著一艘游艇。這是古巴的兩件國寶,它們見證了古巴歷史性的轉折。
  古巴雖小,卻注定要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古巴進行了一系列非常獨特的實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無論是革命還是反革命都不能輸入或者輸出。只有當地的民眾才有權選擇他們的國家制度,只有民眾選擇的制度才能在這個國家扎下根來。
  1952年,在美國支持之下,巴蒂斯塔發動軍事政變,廢除憲法,解散議會,取締各政黨和團體,建立了親美的軍事獨裁政權。古巴政局動蕩不安,2萬多人被殺害,10萬多人流亡海外。巴蒂斯塔擁有強大的軍事機器,卻喪失了民眾的支持。年輕學生成為反對獨裁統治的先鋒。
  195372627歲的卡斯特羅帶領150多名青年攻打聖地亞哥的蒙卡達兵營。倉促舉事,幾同兒戲。起義失敗後卡斯特羅被捕,他在法庭受審時發表了“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的演說,卡斯特羅的口才一流,極具鼓動性。也許巴蒂斯塔壓根就沒有把這個毛頭小伙子放在眼里,關了不到兩年就把他趕到墨西哥去了。卡斯特羅在墨西哥認識了比他還小兩歲的格瓦拉。19555月,一群古巴愛國青年在墨西哥成立了“七二六運動”組織,從此奠定了古巴共產黨的基礎。
卡斯特羅流亡墨西哥僅一年多,他于195611月底和格瓦拉等83名青年乘坐“格拉瑪”號游艇,從墨西哥出發潛回古巴。在古巴登陸的時候與政府軍交火,死傷慘重,突圍進入馬埃斯特臘山區的只有12個人、7支步槍。樣板戲中唱道,“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總共只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 。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段唱詞中的數字和古巴的故事非常相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義軍在反圍剿戰斗中越戰越強。
  19573月,以哈瓦那大學學生會主席埃切維里亞為首的青年直接攻打巴蒂斯塔的總統府。他的膽子比卡斯特羅還大,可惜在起義中壯烈犧牲,否則,古巴革命領袖也許是這位老兄。起義軍余部或在都市或在山區堅持反抗斗爭。各組革命力量經過卡斯特羅和格瓦拉的整合之後漸成氣候。三年之後,起義軍逼近哈瓦那,哈瓦那的學生和工人發動總罷工和武裝起義,里應外合一舉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
  從這段歷史可見,古巴革命生根于民眾之中,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如今,人們在革命博物館後面修了一棟玻璃大樓,把“格拉瑪”號游輪當做聖物供奉了起來。
  古巴革命成功以後連續發表了兩個哈瓦那宣言,在農村開始土地改革,沒收大莊園主的土地。這些革命對象紛紛逃亡美國。
 在古巴革命勝利一周之後美國政府就正式承認了古巴新政權。卡斯特羅和他的助手以個人身份訪問了美國,雙方都在進行選擇。最後,大批流亡的古巴人說服了美國政府。19605月,美國宣布停止一切對古巴的援助,兩家終于撕破了臉。美國中央情報局積極支持流亡者潛入古巴。他們認為,既然當年卡斯特羅能夠以幾十個人的力量推翻巴蒂斯塔政權,為什麼就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
  山雨欲來風滿樓,19611月,美國宣布和古巴斷絕外交關系。
  1961417,一千多名古巴流亡者在美國飛機、軍艦的掩護下在吉隆灘登陸。可是僅僅72個小時,登陸的古巴流亡者就全軍覆沒。輸入反革命失敗了,被俘獲的坦克如今被陳列在哈瓦那的革命博物館前面。
  古巴革命勝利之後連續二次輸出革命。第一次是在1966年,格瓦拉帶人進入玻里維亞,一年後被俘犧牲,古巴革命白白折損了一位杰出的領袖人物。第二次是在1975年,在前蘇聯的支持下古巴派遣了5萬多軍隊去非洲的安哥拉幫助“革命”。打到14年,損兵折將,什麼結果也沒有打出來,只好偃旗息鼓,撤回古巴。
  歷史證明,在政治制度的選擇上,外部勢力越俎代庖只能適得其反。外部壓力也許只會讓這個制度更為鞏固。


海明威1899.7.21-1961.7.2)FBI、卡斯楚

後援會按:以下資料雖不能完全回答「海明威對古巴革命的評價」,但可參考:

海明威不是共產黨人,但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反對法郎哥,美國FBI因此開始監視他,FBI局長J.Edger Hoover(1895-1972)藉此指控海明威是共產黨人。FBI有一海明威檔案,共127頁,紀錄1936以後20餘年間海明威言行讓FBI感到「興趣」的部分。古巴馳名西方的作家Leonardo Padura在2000年有一小書,揉合了歷史與政治且有高度懸疑趣味的小說,似乎可有一解讀,即1960年,也就是古巴革命後兩年海明威才離開居住20餘年的古巴返回美國,卻在1961年7月2日舉槍自盡的遠因,也許與FBI…不無關係…。Padura有一段有趣的訪談,另記錄於後。有人以何不遠離古巴相詢,他說,「離開古巴讓我難以想像。我愛說話,哈瓦納剛好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你總能在公車站與陌生人,兩相抬槓聊天侃大山。」

另據(Niece Hilary and Carlene Brennan (2003/王增澄、唐孝先譯) 《海明威在古巴》,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11日海明威常居二十餘載的「瞭望山莊」(Finca Vigía,)在美國博物館學會與古巴人員合作下,舉行典禮,開始整飭內藏的兩千封信、三千張照片與海明威九千冊私人藏書。與海明威曾見一面的卡斯楚當日到場致詞,「按他的標準,簡潔明瞭」,只「持續半小時」。卡斯楚說::

要是有人問我,我最喜歡他作品的什麼地方,我一定會說他的獨白,差不多在他所有作品都能找到。不過最集中、最出色的地方是《老人與海》裡有關主人公…孤獨一人在海上,自言自語,沈思冥想,反省生命、夢想、奮鬥--- 苦苦努力到達終點,得到的不過是他他捕捉到的大魚的一具屍體。」

還有一本:Fensch, Thomas (2010) Behind Islands in the Stream: Hemingway, Cuba, the FBI and the crook factory, iUnivers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