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古巴通訊(190)美洲國家組織同意重新接納古巴中央社2009-06-04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190期通訊,2009年6月5日。
 

一,美洲國家組織同意重新接納古巴中央社2009-06-04
二,旅居古巴 體驗生活 在這邁向理想的國度(香港文匯報6-4介紹「敲打天堂的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美洲國家組織同意重新接納古巴

中央社2009-06-04

(中央社宏都拉斯聖彼得蘇拉3日法新電)美洲國家組織(OAS)今天採取歷史性舉措,同意重新接納古巴,撤銷驅逐古巴的歷時半世紀決議。

經共識決獲同意的這項舉動,包括古巴的宿敵美國也同意,撤銷自1962年起一直是美洲國家組織憲章一部分的反共黨條款。

厄瓜多外交部長費柯尼(Fander Falconi)表示,美洲國家組織重新接納哈瓦那當局,將會是「無條件」。

由於美洲國家組織的立場越來越左傾,華盛頓當局決定不反對這項表決。華盛頓當局先前曾展開馬拉松努力,試圖斡旋出為古巴重返該組織設定條件的協議,但徒勞無功。(譯者:劉學源)980604


二,旅居古巴 體驗生活 在這邁向理想的國度
(香港文匯報6-4介紹「敲打天堂的門」》

■當地房屋一隅掛古巴國旗。

文:林意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很多港人來說,古巴仍是個陌生的國度,大家的認識可能止於古巴女子排球隊,以及古巴領袖卡斯特羅(Fidel Castro)。其實古巴並非如此生人勿近,你可在這個奉行社會主義的國家裡,體驗到創意與生活知足的關係,以及當地人努力尋找生活樂趣的經歷,兩位香港人芳子與美玲曾多次到訪過那裡,甚至在當地進修,早前更把當地的所見所聞寫成《敲打天堂的門.古巴》一書,現在且聽她們分享在古巴生活的點滴吧。
 
古巴奉行社會主義,與鄰近其他國家如美、加等資本主義國家有明顯的不同,但就是這種差異吸引美玲。「一直想看看在亞洲以外的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究竟是怎麼樣,那裡的人是如何生活。」結果當地的風土人情深深吸引她,並在05年時決定在當地首都哈瓦那農業大學修讀博士課程,專注於農業科技與政策的研究。而芳子初到古巴則是因工作關係,當時身為記者的她在03年於墨西哥工作時順道遊古巴,其後也曾多次到訪古巴,正是因為「古巴與香港不同,所以想多了解。那裡雖然物質匱乏,但精神上卻是愉快的。」於是她決定到古巴,嘗試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並在那裡學習西班牙語。

走入舊區 發現大不同

吸引她們的,有一點是與其他到當地旅遊的人相同的,就是迷人的加勒比海和古式古鄉的老城區(Old Havana),即使少到當地旅遊景點的美玲,仍十分喜歡老城區。「在那裡能夠看到居民在舊屋生活的情況,而在舊屋周遭已是遊客景點,並非相隔很遠。」

芳子也同樣喜歡老城區。「老城區一定要去,我喜歡它的舊建築。還有海邊,尤其是晚上,那裡可能會有露天音樂會和舞蹈表演,全是開放的,誰都可以參與。」除了欣賞建築,留意居民生活,迷人的加勒比海亦是她喜歡的。「加勒比的海水,清涼透心,清澈見底,可以見到天上藍白和海裡的游魚。」

當然,令她們多次到古巴,甚至到古巴進修,除了因為迷人的風景和建築外,還因為當地的生活,正如芳子喜歡的其中一個地方,是她在大學跟老師談天說地的長廊。「我的老師,除了正式上課之外,就是大學裡幹清潔的女士,她教我很多古巴的風俗諺語,我們經常坐在大學的走廊裡,沐浴在早上的陽光中閑聊。」美玲喜歡和睦的社區生活。「無論是在哪個城市或省份裡,我都喜歡古巴的社區,那裡是我與朋友相會和看到他們怎樣生活的地方,十分有趣。」

生活簡單 人情味濃

由於當地物質匱乏,要生活就要多發揮創意,美玲與芳子在古巴生活多時,各自遇上一些有趣的生活經歷,美玲就遇見由社區共同照顧的老狗。「我居住的地方San Miguel de Patron,那裡有隻老狗,牠的主人雖然已死去好幾年,但牠仍會照足昔日主人的習慣,排隊取報紙,而這也成為牠的習慣呢﹗其後這隻狗由整個社區負責照顧和飼養,而這是由黨委員決定的。」

芳子的經歷就更加貼身。「有一趟買了一輛新的腳踏車,一上路腳踏板就掉下來,不認識的路人很熱心給我們修理,不多久又掉了,然後又有人幫忙,如此這般走走掉掉的,把新的腳踏車開回店裡換掉。另一個是燙髮,離開古巴前,想要燙個古巴的卷卷頭,跑到私人理髮廳去,但我的頭髮太多,就只能先卷一邊,再卷另一邊。」而兩人分享有趣的生活經歷,也反映古巴社區裡物質缺乏下仍珍存一份濃厚的人情味。

貧窮背後 創意無限

今天的古巴人說的都是西班牙語,源於昔日慘痛的歷史。芳子表示,古巴曾有悲慘的歲月及3次大型奴隸潮。「先是西班牙人屠殺當地原居民,然後進口來自非洲的黑奴。其後黑奴被禁,又引入中國人,及後更有猶太人和印度人。」所以現在當地所用的語言是西班牙語,而傳統的音樂和舞蹈都有西非的元素。

社會主義原是希望實現平等和公正,但早在1962年美國對古巴實施制裁,使古巴人的生活有很大影響。二人都表示當地的物質匱乏,芳子說如日常生活所需用品包括牛油和報紙,都需要排隊去買,而排隊亦成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那裡,可樂也是奢侈品,用美金付款較方便,不用排隊。還有因為當地人都沒有物業權,若要搬屋,便要找人交換,十分困難。巴士很擠迫,城市流動很艱難。而不論是醫生還是律師,都是同一薪酬,但由於普遍人工較低(每月約40美元),造成均貧現象。古巴人會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以滿足日常的基本需求,像女士電髮所用的電髮器,是由大鐵桶改造過來。」

美玲又補充,古巴人其實已捱過最艱難的時期。「9297年是古巴最艱難時期,糧食供應也出現問題,一來受到美國制裁,二來蘇聯瓦解,再沒有她的支持。現時古巴糧食超過五成都是依賴進口食物,包括大米、粟米、牛奶等。」儘管生活上物質不足,居民會發揮創意,創造生活上的可能。

樂天知命 活出精彩

美玲指原來很少古巴人失業,只要是想找工作,總會找到工作機會,並表示政府為鼓勵國民工作,在底薪外再發放bonus,幅度視乎工種而定。當地人亦會掙些外快,幫補日常生活開支,儘管在體制下屬非法行為,但對於小販這類私人買賣,亦「隻眼開隻眼閉」,「古巴人有很多『自己工』,例如她們會製作飾物每家每戶拍門叫賣,有人會拿雞蛋賣給住戶,也有人製作服飾向鄰居兜售。」美玲欣賞古巴人面對匱乏生活那份知足,芳子則欣賞他們的想像力,表現出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儘管物質匱乏,芳子說當地人對教育和醫療十分樂觀,普遍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有其價值,而當中的革命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輸出拉丁美洲,這是他們感自豪的事情。古巴重教育和醫療,美玲說古巴人可免學費讀書至大學,而當地的醫療制度以病人為依歸,甚至培訓來自拉丁美洲及亞洲的學生。

若然大家想到古巴旅行,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芳子便提到三點。「注意禮貌,儘管古巴人十分歡迎遊客;注意天氣,那裡會很熱;同時要注意當地物質匱乏,有些活動跟我們熟悉的運作不一樣,例如演出的門票等。」美玲最後亦不忙補充一句提醒大家活在當下:「享受當地的生活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