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古巴通訊(404)「本期National Geographic 說古巴...大量精美照片和插圖...壞話...柔軟婉轉..高層次洗腦...」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404期通訊,2012年11月28日。


20121128古巴通訊404



「這一期National Geographic以古巴作為專題,比較少見。閱讀之前,我已經知道不會有好話說,但壞話會說得很有技巧,讀畢全文,一如所料。雷競璇 南馳志」


 古巴明年來台 熱戰1個月  20121128
〔自由時報記者徐正揚/台北報導〕古巴國家隊明年確定再次來台,於8月與中職球隊進行為期約1個月的盃賽,中職各隊明年應賽場次因此增至123場,與古巴交手的成績不列入正式紀錄。
8月派國家隊來台打盃賽
中職會長黃鎮台指出,古巴棒球聯盟已經同意中職邀請,明年8月確定派國家隊來台,與中職球隊打3週至1個月共30場的循環賽,這個盃賽將尋求廠商冠名贊助,取冠、亞軍各頒獎金新台幣200萬、100
「古巴在6月、8月都有空,但6月我們還在拚上半季冠軍,所以8月最合適。中職各隊都會跟古巴打3場,為避免盃賽打太久,確定不邀請第2支外隊。」黃鎮台說。
預計與中職各隊各打3
中職各隊明年應賽場次增至123場(上、下半季各6063場),扣除盃賽期間與古巴交手場次,所有成績皆正式列入下半季戰績與全季個人成績,明星賽的日期可能調整。
隨著盃賽輪廓浮現,中職明年確定維持4隊的規模,黃鎮台表示,牛隊轉賣與增加第5隊並不衝突。
黃鎮台表示,興農球團很積極在接洽轉賣,他能透露的是「組第5隊的跟買牛隊的,不是同一家(企業),應該很快了,不可能等到12月底。」牛隊領隊楊仁佑強調,只要談好相關細節,一定馬上宣布,最快亞錦賽結束後就會明朗。


 環球時報   
     音樂是古巴人物質匱乏的生活中最燦爛的一抹色彩。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制裁和對外部世界的某種抗拒讓古巴成為“明信片上的國家”,《環球時報》記者所見的哈瓦那人,總是開著一部七八十歲的老爺車,住著有二三百年曆史的殖民時期老房,吃勉強維持營養的配給食品,他們中的很多人表示可以接受這種貧乏和滯後,只要有音樂。如今的古巴音樂不再像以前那樣享譽全球,但它依舊唱響在古巴的街頭巷尾,回蕩在社區深處的某個家庭聚會及哈瓦那老城夜幕下的許多餐館。
    《環球時報》記者初次聆聽古巴人的音樂,是在哈瓦那的第一晚。當時幾個人在貝達多區一幢老房子改造的私營餐館吃飯,對面的二層露台上是一群歡歌曼舞的古巴人。哈瓦那社區的夜晚沒多少車流和人聲,歡快的音樂清晰入耳,我們禁不住跟著搖頭晃腦,一桌只有鹹味兒的古巴菜也很快被掃蕩光。剛走出餐廳,熱情的主人便招呼我們一起參加她兒子的生日聚會。盡管食物不多些許水果和一個30厘米見方的老式奶油蛋糕,但是親朋二十幾人,從掉光牙的老嫗到笑容羞澀的男孩都能隨著音樂扭動腰肢,哼上幾曲很不錯的旋律,好像每個人都是音樂才子。
    不要以為古巴音樂只是隨意的輕扭和哼唱。上世紀上半葉,古巴音樂獨領風騷,古巴藝人一度是全球音樂舞台的寵兒。1959年古巴革命以前,音樂和蔗糖、雪茄一樣出口到世界各地。黑白電影裏扭腰擺臀的曼波舞,老式舞廳裏最歡快的倫巴,都源自古巴。美國啟動制裁導致歐美各大唱片公司與古巴中斷合作,古巴音樂就此淡出新一代人的流行文化記憶。可在古巴國內,音樂像古董車和洋房一樣成為生活的必需部分。18歲的哈瓦那姑娘薩胡安特說:“如果想讓古巴年輕人像阿拉伯世界一樣上街遊行,最簡單的方式是,不讓我們唱歌跳舞。
2011年,實行經濟改革的古巴發放7.5萬個私營執照。改革下的古巴,音樂不只帶來精神歡樂,還有經濟收入,街頭藝人已算得上古巴先富起來的一批。他們大多是流動“攤販”,不拿執照也不向政府繳稅。他們的收入著實不錯,大多“體制內”的古巴人每月只賺約20美元工資,而藝人唱幾曲就能拿到3-5美元小費。
    隨著開放步伐,外國唱片公司也重回古巴,一張英國制作人的《記憶哈瓦那》專輯銷量過百萬。改革會讓古巴人的餐桌改變,會讓哈瓦那的街景改變,可彌漫在街巷中的旋律不會改變。

古巴免費醫療改革中20121125

人民日報:智高飛
在哈瓦那西羅區,今年73歲的老人馬塞洛經常會不自主地震顫右手。他走出家門,不到5分鐘工夫就來到了一家社區診所。醫生給他做了常規檢查後,建議他前往二級醫院就診。老人來到了約10個街區遠的一家中心醫院,無需掛號和計價,醫生給他做了血化驗、腦CT、磁核共振等神經影像學檢查,最終確診他患了帕金森病,處於早期階段。
「多虧了免費醫療!我稍感不適,走兩步就能看病。」老人回憶說,當時醫生要他在家口服藥物治療。他拿著醫生開的處方到指定藥店去買藥。「抗帕金森藥物都是價格奇高的進口藥品,每個月我得服用兩盒半,但只需支付補貼價格約37個土比索(1美元約合24土比索)。」
記者來到西羅區的一家社區綜合診所。候診大廳整潔明亮,只有兩位候診患者坐在長椅上竊竊私語,看不到擁擠不堪的掛號處,也找不到收費窗口。「古巴醫療的宗旨是全民免費,50年來皆是如此……」院長貝爾瑪熱情地帶著記者參觀了這家社區醫院,這裡眼科、綜合內科、老年保健科、急診室、化驗室、心電圖檢測室等一應俱全。
據介紹,古巴實施三級醫療體制,社區診所和綜合診所都屬於基層醫療單位,構成一張初級醫療網。社區診所遍佈城鄉角落,1名家庭醫生和1名護士負責小區100—150戶家庭的日常診療,還定期上門問診,而每2030個診所就配備一個綜合診所。貝爾瑪所在的這個綜合診所醫務人員22名,轄區內有25個診所,2.7萬居民受益。
貝爾瑪說,比綜合診所更高一級的是中心醫院,通常離居民區較遠,它們組成了二級醫療網。三級醫療網則代表著古巴醫學的最高水平,是那些全國性的大醫院和醫學科研中心。「患者進入重症監護室後,我們要持續觀察6個小時。如果病情沒有減輕,醫生會帶上病例親自陪同病人前往中心醫院診治。病人一旦確診住院,所有費用全免,這包括病床費、治療費、手術費、藥費以及日常飲食和加餐,另外,陪護家屬的三餐也免費……」
病房內,空空的床位折射出社區醫院在分流和治癒病人方面的專業與高效。
在古巴,居民大病住院費用全額免除,小病則實施醫藥分離制度,即醫生對病人問診免費,但病人並不是在醫院裡直接拿藥,而是持處方到轄區藥店以象徵性的價格買藥。正常情況下,頭痛發燒等小病的花銷不會超過1個土比索,抗生素稍貴些,要12土比索,一些進口藥品是醫院指定藥店銷售,另一些島上短缺的藥物須通過海外親戚朋友托購,這部分防止了免費醫療造成的不必要藥品囤積和浪費由於看病完全免費,古巴人遇有小病,就喜歡奔診所檢查身體,養成了良好的疾病預防習慣,大大降低了小病成大病的概率
日臻完善的社區醫療模式是古巴全民免費醫療的基礎。根據官方最新數據,2011年古巴國內共有7.86萬名醫生和9.64萬名護士,這意味著,平均每142個居民就擁有1位醫生,家庭醫生的城鄉覆蓋面達到近100%
古巴堅持實施免費醫療制度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但該國將國內生產總值11.8%投入發展公共衛生事業也造成了經濟的不堪重負。最近2年,古巴政府本著節約開支、提高效率的原則對本國醫療衛生部門實施必要改革。根據最新統計,古巴兩年間一共關閉465家醫療機構,總數從13203家縮減至12738家,其中關閉二級醫院54家、綜合診所36。此外,古巴著力發展生物製藥產業,使其成為古巴經濟增長的另一大戰略性支柱產業。

雷競璇 - 話說古巴 (三篇) 信報   20121122~24

 古巴的面目2012/11/22

這一期(按201210月)National Geographic以古巴作為專題,比較少見。閱讀之前,我已經知道不會有好話說,但壞話會說得很有技巧,讀畢全文,一如所料。

這份月刊其實屬於美國軟實力的一部分,傳達美國主流價值的觀點,但採、編水平高,配大量精美照片和插圖,很懂得將話說得柔軟婉轉,屬於高層次的洗腦

那麼,它怎樣報道古巴呢?

一如常用方法,是派一位經驗豐富的記者到當地,覓得翻譯、司機之後,進行採訪。這一次,記者在古巴逗留了前後九個星期,最關心的是面臨即將到來的大變,古巴民眾怎樣看待現狀和前景,寫出來的報道,就是古巴人普遍焦慮。貫穿整篇報道的,是記者和一位古巴青年Eduardo的訪問,此君對現狀極其不滿,準備偷渡到美國,秘密訂造小艇,等待時機,計劃和幾個朋友從古巴北岸划到佛羅里達州。到採訪結束,Eduardo還未出發,記者於是先回美國去了。文章的結尾是記者很惦掛這幾位古巴青年的安危,想方設法看看他們有沒有偷渡成功,最後收到電話,知道他們出了海又折回去,來電說的是西班牙語,這位記者不大聽得明白,於是只好想像海上發生的究竟是什麼事情了。

這是典型的National Geographic報道,都是真人真事,但有選擇性有引導性。報道從側面入手,含蓄婉轉。其實古巴這個國家具有很多不同的面目,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得到的觀感就很不一樣。我兩年前去過古巴,出發前讀了一些相關的書,我看到的古巴,有National Geographic所說的一面,但觸動我更深的,是其他方面。

古巴革命發生在一九五九年,到如今半個多世紀,美國已經換了十一位總統,古巴還是由卡斯特羅等第一代革命領袖執政。你譴責他們專制獨裁當然可以,但不要忘記,古巴就在美國南邊門口,幾十年來美國實施嚴厲的制裁,又組織了不知多少顛覆活動和暗殺行動,古巴卻依然屹立不倒,這就已經是個奇蹟。革命後,很快就完成了掃盲工作,全國如今沒有文盲,教育發達,大學生比例相當高,每年向拉丁美洲國家輸出老師,支援各國教育;衞生和醫療發展得很好,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的醫療服務,就是依靠古巴派來的醫生和護士。

中南美洲常見的貧富懸殊和街童遍地,在古巴都看不到。凡此種種,我在古巴旅行的十天都看得到,還有當地的音樂和舞蹈,但National Geographic的記者卻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但他不想報道。


一頁傷心史   20121123

兩年前的冬天,我到了古巴,第一次踏足這片土地,內心很不平靜,忖度着:我祖父和我父親還會有東西留存在這裏嗎?

我祖父什麼時候去了古巴,我不知道,我父親是在鄉下生了我們三兄弟之後,一九五四年去的,一九五九年兩人來了香港,這是他倆第一次到這片英國人的領地,不會說廣東話和英語,這時候我祖母、母親帶同我們在香港已經生活了幾年。在我的記憶裏,他們兩人這次的「回鄉」很風光,穿體面的西裝,親戚絡繹到訪,他們送上一盒又一盒的雪茄煙。同年,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羅上台,祖父由於年邁,就留在香港,父親匆匆趕回去,自此之後,家裏的氣氛就完全變了樣。

祖父是一九六六年逝世的,這一年我中學二年級。由於他從外國回來,我遇到不懂得讀的英文時,會請問他,但他讀出來的音老是有點不對,後來當然明白,他發的是西班牙音,也是後來才知道,他有個洋名,叫Jose。還留在我腦海裏的,是他不時誇耀夏灣拿,說那裏的唐人街是全美洲最大最漂亮的。

父親回去古巴之後,無法脫身,過了七年,我們從香港滙錢給他買機票,他才身無分文地重返香港,次年是六七暴動,再一年,父親病逝,患的是肺癌。我估計他來港之後心情抑鬱,加上在古巴養成的吸煙習慣,四十七歲就死掉了。他也有個洋名,叫Julio。這一年我中學四年級。由於相處的時間不長,無論祖父或者父親,對我來說都陌生。

自此之後,我母親很少提到古巴,偶然說起也只是連聲嘆息。八年前她去世了,我整理遺物時找到一批信,捲作一綑,絕大部分是郵柬,是父親從古巴寄回來的。我抽空讀了,震撼是沒有,但感到很傷感。我母親識字不多加上工作奔波,從前是我根據她口述代筆寫信給父親的。在這批逾百封的信裏,有古巴的地址,有提及的人物,於是,我興起了到古巴尋找一下的念頭。結果呢?近乎一無所獲,畢竟過了這麼多年,在夏灣拿接觸到的十多位老華僑裏,只有一位還記得我父親

古巴革命前,華僑十多萬,多數是四邑人,之後走的走死的死,如今剩下不足三百。華僑是古巴的黑奴貿易被禁後,為了解決勞動力而被聘或被騙前去的,絕大部分隻身前往,不帶家眷。時光流逝,他們留下來的痕迹,現在愈來愈少了。我心裏惦記着:能不能為他們保存一點紀錄呢?


下咽在古巴20121124

這篇專欄的題目,應在之前加上「難以」兩字,但一則為存忠厚,二則因為光顧過的食肆畢竟有限,暫且如此。旅行的地方我去過不少,論食物和廚藝之差,古巴真是第一。

兩年前我們一家去了這個國家,留了十天,住在民宿,進食過的地方大致四類,一是民宿裏頭的住家菜,二是招待當地人,結賬收古巴披索,價錢便宜的餐廳,三是招待外國人,以代用券付款,價錢因而也高得多的食肆,四是得到特殊牌照開辦的私房菜,當地用語稱之為paladar。但無論何者,都是菜式少、品質差、技藝劣。十天行程,像樣的沒吃過幾頓。

這裏無意描述古巴食物如何差勁,這會倒人口胃。由於吃得失望,我們於是努力翻查Lonely Planet,希望找到好一點的餐廳。因為美國的禁制和其他原因,到古巴旅行現在還有限制,導遊手冊寥寥可數,到古巴去的,幾乎全都捧讀Lonely Planet。幾經翻查之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本五百多頁的導遊書收錄不少飲食資訊,但沒有什麼地方提醒讀者古巴食物不濟,對於各間餐廳食肆的說明,往往含糊其詞,偶爾顧左右而言他。這裏我挑選幾則翻譯出來,供大家揣摩揣摩一下。

Paladar Torresson
:「位於Malecon海岸的東端,遠眺El Morro城堡,這家私房菜供應各式魚、肉菜式,價錢由十元代用券起,優美風光則是免費的。」按:我們光顧過,真是難吃之至,由於是晚上,風景也沒有看到。

La Mina
:「菜單乏善可陳,位置則一流,享佔軍事廣場的優美角落,意味所有到夏灣拿的遊客早晚都會行經此處。菜單在店外展示,再由一大群喋喋不休的侍應補充,款式有雞、豬、蝦以不同方法烹煮,都無廚藝可言。」按:我們也到過此店,讀了這段介紹之後只叫了飲料,坐在門外餐桌欣賞風景Lonely Planet的原文用語精警,我的中譯難以跟貼,例如上述最後一句原為:The food options-displayed on a stand in the street outside and backed up by an army of verbose waiters-include chicken, pork and prawns cooked 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ways, but lack culinary panache.

Palacio de Valle
:「建築物裝飾豐富,但食物沒有什麼花樣。環境獨特,錯過也是可惜。店內菜單以海鮮為主,如果你不覺得吸引,不妨到屋頂酒吧喝杯餐前酒或者抽根飯後雪茄煙。」按:我們也到過此處,建築物的確不同凡響,在裏頭巡視一周之後,離開了。

類似的段落,還有很多,暫且放下。我覺得這本導遊手冊的編者很稱職,到了古巴不能不吃,但食物又這樣差勁,只好婉轉着說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