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古巴通訊(782) 19世紀中國苦力在古巴 迷你劇集開拍 張孝全擔綱。古巴總統Miguel Díaz-Canel 首次在美國接受訪問。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782期通訊,2023年10月31日。

 

2023年10月31日古巴通訊782期



內容

“殷切期待中國遊客到來”——訪哈瓦那旅行社總裁薩拉薩爾2023/10/4 1

何立峰晤古巴副總理兼外貿外資部長 2023/10/23 2

古巴啟用中國製造現代化浮船塢2023-10-25 2

美國將美元當作針對他國的政治武器——訪古巴哈瓦那大學經濟學家費爾南德斯2023/10/28 2

窮則變.變出美食 古巴養吳郭魚 敘利亞水牛凝脂2023/10/31 3

習近平復信古巴科學家裴德樂2023年10月31日 3

19世紀中國苦力在古巴 張孝全前進中美洲拍攝2023/10/31 4

古巴總統Miguel Díaz-Canel 首次在美國接受訪問 2023/10/31 4

 


“殷切期待中國遊客到來”——訪哈瓦那旅行社總裁薩拉薩爾2023/10/4

新華社記者林朝暉

  “古巴殷切期待中國遊客的到來。”中國中秋國慶假期開始之際,古巴最大旅行社——哈瓦那旅行社總裁薩拉薩爾在該國東北部海邊小鎮瓜達拉瓦卡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我們期待在即將于11月開始的古巴旅遊旺季及接下來的2024年看到更多中國遊客到來,為此我們正在付出努力。”薩拉薩爾説,古巴目前正積極尋求恢復旅遊業,並將開拓中國市場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據薩拉薩爾介紹,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古巴接待了約5萬名中國遊客。據古巴旅遊部提供的數據,2010年至2019年,赴古中國遊客數量年均增長約23%。

  “中國仍排在古巴客源國第14位,是一個擁有持續潛力的巨大市場,”他説,“我們的目標是讓中國遊客全方位了解古巴。”

  薩拉薩爾説,早在2019年,古巴已經將吸引中國遊客作為其旅遊業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古巴旅遊部擬定了多項古中旅遊合作計劃,專門成立了中國工作小組,還培養了一批會講中文的導遊和行政人員。

  “雖然新冠疫情讓計劃推遲了一段時間,但現在正是好時機。”他説,希望古巴能盡快恢復與中國建立直飛航線,這將有助于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遊客。

  薩拉薩爾強調,古巴是一個綜合性旅遊目的地,有陽光、沙灘,有歷史、文化,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人民熱情好客”。

  薩拉薩爾説,2020年12月,古中雙方在北京簽署了加強旅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兩國將致力于推動旅遊企業、機構及旅遊從業者之間的合作,鼓勵開發最符合對方國家遊客需求的旅遊産品,以擴大雙向遊客量,同時尋求深化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世界遺産保護及旅遊推介等不同領域的經驗交流。

  薩拉薩爾表示,哈瓦那旅行社正在中國積極開展多種溝通和推廣活動。“我們將很快在中國推出‘敢于體驗!古巴在等你’等活動,鼓勵中國遊客前往古巴體驗多彩生活。”

  


何立峰晤古巴副總理兼外貿外資部長 2023/10/23


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今日在釣魚臺國賓館與古巴副總理兼外貿外資部長卡布里薩斯舉行會談。

何立峰表示,中方願同古方一道,落實好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深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促進雙邊貿易健康可持續發展,積極為企業投資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攜手共建中古命運共同體。

卡布里薩斯指出,古方願與中方加強經貿領域務實合作,推動新時代古中特殊友好關係不斷得到新發展。雙方還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古巴啟用中國製造現代化浮船塢2023-10-25

 

新華社哈瓦那10月24日電(記者林朝暉)由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中機公司)向古巴交通部下屬最大修造船廠交付的中國製造2.2萬噸舉力浮船塢24日在哈瓦那港正式啟用。

 中國駐古巴大使館臨時代辦張步新、古巴交通部長羅德里格斯、中古雙方相關企業人士出席啟用儀式。張步新說,雙方共同努力建成了目前古巴乃至加勒比地區最大、最先進的浮船塢,將有效提升古巴航運業發展水平,增加經濟社會效益。

 羅德里格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新的浮船塢將有力推動古巴經濟發展。「浮船塢啟用將重振古巴船隻維修業,為國家帶來更多外匯收入,創造新就業機會。」

 據介紹,這艘浮船塢長240米、寬48米、高18米,啟用第一天已有一艘噸位為7500噸的舊船入駐接受維修。

 在加勒比海乾塢公司已工作40餘年的工程師伊西德羅·雷諾索告訴新華社記者:「(新浮船塢)提升了我們的工作能力,不僅能夠為古巴船隻服務,還將為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更多船隻服務。」(圖片來源:新華社)

 

美國將美元當作針對他國的政治武器——訪古巴哈瓦那大學經濟學家費爾南德斯2023/10/28


新華社哈瓦那10月28日電 專訪:美國將美元當作針對他國的政治武器——訪古巴哈瓦那大學經濟學家費爾南德斯

  新華社記者林朝暉

  古巴哈瓦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路易斯·費爾南德斯日前在哈瓦那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政府正在將美元當作政治武器來打壓其他國家,以謀取自身利益。

  費爾南德斯幾十年來專注于研究和分析美國經濟。他説:“自2022年3月美聯儲開啟40年來最激進的加息周期後,已造成世界多國資金外流、負債增加、輸入性通脹高企,民生和市場穩定遭到威脅。”

  費爾南德斯説,隨著美聯儲激進加息,美債收益率上升、美元迅速走強,資金大規模流向美國,眾多國家的股市、匯市、債市遭受衝擊。

  他説,盡管美元在國際經濟中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在全球貨幣和金融體係中佔主導地位。“美國繼續將美元當作政治武器,並將其作為經濟制裁按:用「霸凌」一詞比較準確工具的一部分打壓其他國家。”

  費爾南德斯指出,美國國內通脹飆升,根本原因是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政府無節制地增發貨幣,其採取的一係列經濟政策導致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和創紀錄的債務。

  “美國的貨幣政策對世界其他國家産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那些經濟脆弱和欠發達的國家。”他説。

  費爾南德斯表示,美國的“極限施壓”政策極大影響了古巴財政收入,阻礙古巴獲取資源,從而導致古巴出現非常困難的社會經濟局面。“將經濟政策用于政治目的,不僅會影響到這些政策所針對的國家,還會對全球經濟産生負面影響,也會影響到美國本國經濟。”

  費爾南德斯説,世界上許多國家目前正努力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避免成為美國經濟制裁(按:用「霸凌」一詞比較準確)的對象,但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非常復雜。“我們正處于國際貨幣金融體係發生重大變革的前夜。”

  他警告説,美國“正在利用全部力量和政策工具來努力保持或盡可能恢復其失去的霸權地位,這非常危險”。

 

 


窮則變.變出美食 古巴養吳郭魚 敘利亞水牛凝脂2023/10/31




王德愷(TVBS)2023年10月31日

全球戰禍不斷,許多地方缺糧,也有不少國家民眾儘管不會餓死,食物的選項也很有限。敘利亞面對戰禍與乾旱夾擊,就連偏安的庫德族自治區部分民眾,也已買不起足夠糧食,此時水牛卻成了珍貴家畜,他們回到游牧的古老生活方式,用一種水牛提供的凝脂填飽肚子並出售賺錢。在物資短缺通膨嚴重的古巴,肉類與海鮮都成奢侈,有年輕人用積蓄創業嘗試改良魚菜共生方法,在古巴賣起養殖的淡水羅非魚,也就是吳郭魚。


古巴執政當局總是說:通貨膨脹是美國的陰謀,但從牛奶到石油,從電力到肉類,疫情開始後至今,古巴人不斷面臨各種生活物資短缺。靠退休金生活的族群錢不夠用,食物靠配給不是回憶,是現在進行式。


古巴退休長者 卡斯特蘭諾絲(2023.4.5):「這就是我吃的,雞肉,我吃雞肉比其他東西都多,因為這是他們給的(政府配給)。我不喜歡雞肉啊,比較喜歡雞蛋,但我沒其他選擇,只能有啥吃啥。」


古巴原油豐富卻缺燃料油,民眾清晨得排隊搶加油。人口總數下降,現在1100萬人,到2050年,預估會只剩900萬人。年輕人說沒孩子都活得不舒服,生孩子?等移民成功後吧。


古巴街頭小販 羅德里格茲(2023.4.5):「我有四個小孩,靠我的小生意掙扎養活他們,一旦需要給他們買東西,就得想方設法。」


曾經在90年代古巴遠洋船隊,可以自捕10萬噸魚,如今魚類都靠進口,價格不便宜。兩名古巴青年開始嘗試大規模養殖兩種雜食的羅非魚(Tilapia),也就是吳郭魚。這個哈瓦那(Havana)的養殖場,把魚菜共生規模放大,最大養殖量達到12噸。


Jojo魚菜共生養殖場業主 羅培茲:「今天我們有12個魚塘,每個容水量20立方公尺。我們在這裡用集約化養殖。」


Jojo魚菜共生養殖場業主 馬丁尼茲:「目前我們有兩種羅非魚,紅色的比較吸引人,消費者覺得好看,黑色的或稱尼羅羅非魚,成長速度較快但賣相沒那麼好。」


他們用自己存的錢辛苦創業,也在過程中略作改良:青菜不完全是水耕,也會種在土地或砂地上,但使用有魚類排泄物的水來澆灌。儘管魚菜共生變成半套,但蔬菜是有機產品,也讓古巴當地消費者能吃到在地的淡水魚,甚至還能賣給觀光客。


Jojo魚菜共生養殖場業主 羅培茲:「把這知識、理念、想法,帶給每個想養魚的人。」

習近平復信古巴科學家裴德樂2023年10月31日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古巴著名科學家裴德樂。

  習近平指出,你長期致力於增進古巴同中國的特殊友好關系,積極推動中外科研合作,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我向你和你率領的團隊表示祝賀。

  習近平強調,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各國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共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今年是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這個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年來,中方同共建國家加快科技交流和知識分享,不斷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科技創新合作加快推進,成效顯著。

  習近平指出,中古老一輩領導人共同締造的傳統友誼茁壯成長,不斷結出累累碩果。去年以來,雙方又就攜手共建中古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我衷心希望,新時期中古包括科技在內的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日前,古巴著名科學家裴德樂致信習近平主席,介紹其所率領團隊在華推動腦科學研究和中古神經技術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願繼續為促進中古友好,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更大范圍落地貢獻力量。



19世紀中國苦力在古巴 張孝全前進中美洲拍攝2023/10/31

(原標題)19世紀苦力貿易搬上小螢幕 張孝全前進中美洲拍攝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31日電)由電影「初戀慢半拍」導演陳駿霖執導的跨國迷你影集「苦力」,將19世紀古巴的中國「苦力」奴役歷史搬上小螢幕,張孝全主演詮釋政治流亡者,將遠赴中美洲取景拍攝4個半月。


「苦力」是新加坡國泰電影公司旗下處女作,由資深電影人朱美蓮創作統籌,韓裔製片人李仁兒(In-Ah Lee)擔任監製,一共8集,主演包括張孝全和「梅艷芳」香港演員王丹妮,另集結哥倫比亞演員兼電視名人馬里西奧.埃納奧(Mauricio Henao)、古巴知名演員卡蜜拉.阿泰什(Camila Arteche)及賽恩.瓊(Sian Chiong)。


19世紀中期,古巴種植園主開始販運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契約僕人,俗稱「苦力」,並將他們當奴隸對待。影集「苦力」以此為背景,講述來自中國的女孩遠嫁在古巴甘蔗園工作的政治流亡者,並結識一名反對奴隸制度的園主,在中國苦力和非洲奴隸幫助下密謀脫離西班牙帝國統治,爭取獨立。


朱美蓮透過製作單位表示,「中國奴隸的故事從未被講述,因為它一直被埋藏在更受歡迎的黑人奴隸話題下,我想要講述他們的故事。」


陳駿霖也說:「『苦力』的世界是一個迷人且獨特多元文化世界,我以前卻從來不知曉它的存在,很期待能讓這個世界重現。」


陳駿霖和張孝全相當有緣,曾合作過電影「一頁台北」及「10+10」中的短片「256巷14號5樓之1」,這次再度聯手,開心能一起建立當年「苦力」的世界。張孝全也分享,「距離上次與Arvin導演合作已是好多年前,能夠再合作非常開心」。本劇預計12月前往多明尼加共和國和巴拿馬拍攝。(編輯:張雅淨)1121031


古巴總統Miguel Díaz-Canel 首次在美國接受訪問 2023/10/31




在九月底聯合國大會期間,古巴總統Miguel Díaz-Canel(有76萬推特粉絲,七百多萬古巴人日常都用手機上網)在紐約首度接受美國週刊《國家》(the Nation,1865年創刊,中間偏左)訪問,全文五千餘字將在11/12~20刊登,以下是編譯。


「生於1960年的我,自覺對革命深刻投入。我們不會放棄朝向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我們有私人產業,但與國有部門合作。近幾年大量年輕人往外走,合法離境,但到了美國卻成違法。六十多年來,古巴移民潮與美國封鎖的鬆緊有關,川普總統在2019年增加243道措施,也首度讓the Helms Burton Act第三章實施,斷了我們很多經貿、外資與僑民匯款,他在卸任前再將恐怖主義國家,再豈有此理不過,我們派醫生馳援或在海外賺取外匯,我們不派軍隊。這次,又有三年疫情,各國受累,古巴更嚴重,我們尚能依賴的是保健醫療體制與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研發了五種新冠疫苗,遠近友邦有需要我們就輸出。西方富裕國之外,再無他國有此成績,但我們的醫療用品食物與石油仍有長期短缺,對人們而特別是年輕人,造成很大衝擊。這是近三年移民特多的原因。

我們對拜登政權不抱希望,歐巴馬政策很好,川普拉下,拜登繼之,但我們很願意與美國好好談移民在內的問題,只是美方不曾回覆。我們期待兩國文明相待,即便意識形態不同。

拉丁美洲的各種進步運動強大有力,即便另有極右勢力想要破壞粉紅浪潮,古巴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尼加拉瓜與玻利維亞的關係特好,也支持哥倫比亞朝野(游擊隊)在哈瓦那舉行和平談判。

我們的外交總是合作與互助。美國封鎖把我們搞成戰爭經濟,但在這個戰爭經濟,我們堅持使用時免費而品質極高,由國家補助的保健醫療與教育系統,我們的人即便移民,在當地國與當地人才競爭,都能從容應對。

古巴是音樂、文學及舞蹈的強國,即便這類人才很多沒有住在古巴,他們在海外仍然以古巴人為榮,古巴政府仍然怡然對待。今日,「文化」是古巴與美國之間可以建立橋樑而不是圍牆的領域之一,通過文化交流,我們的人可以分享他們的歷史與文化之各種價值。我們不會放棄社會主義的建設,但我們希望與美國有個文明的、正常的關係,兩國必須坐下來談。

訪問人:主編 D.D. Guttenplan 與發行人Katrina vanden Heuvel


Economist, 2023/10/21: 68-9 ‘Political intolerance: Ill liberals’兩本新書談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

Mounk, Yascha (2023) The Identity Trap: A Story of Ideas and Power in Our Time.

Lukianoff, Greg & Rikki Schlott (2023) The Cance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Cancel Culture Undermines Trust and Threatens Us All—But There Is a Solution. Simon & Schuster

美國在疫情初期,不是如同大多數國家,優先讓醫療保健員工及老人先打疫苗,是呼籲讓8700萬essential workers先打(我:真的?),美國的「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理由是,老人更可能是白人而它要重視「種族平等」。又有一事,非裔美國媽媽送送七歲小孩入學,校長說「此處不是黑人階級之校」,這是現在,不是1950s的南方Jim Crow例子。原因是當今愈來愈多「進步的」學校以種族區分,同種族放一校(?)並教導他們以自己是racial being來思考,因這樣才是「反種族歧視」anti-racism。(我:真的?)The Identity Trap試圖解釋左派何以放棄「普世主義/原則」如言論自由與普世價值等等:左派之覺醒(woke)邏輯:「確認各氏族ethnic, 宗教或性/別群體都能享有各自比例的收入與財富…私部門與公部門必須依照人們所屬之群體給予對待。」身份不同的眾多不正義確實存在,此說旨在改善世界,但這樣的左派所倡議的政策,「可能帶來彼此交戰的部落warring tribes而不是相互合作的同胞」。據此,「覺醒」文化不能理解為millennials(Y/千禧世代,1980、1990年代出生)在追求社會正義,Mounk說,這個理解「錯誤」,實情是極左超越或徹底丟棄傳統的民主規則與規範,威權右派研究者多,左派威權「怪了,尚未探索的領域」。(?不是老稱老左是威權如蘇聯或今日的PROC嗎?)Mounk認為,這些一般人無法歡營的觀點如今影響力大,起於「團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 同溫層的人在辯論政治或道德問題時,會走向比個別成員更激進的結論。在此群體若有異議,就倍認定是背叛,現在有3/5美國人避免陳述自己的政治意見,因擔心惹來不利後果,僅1/4大學生自認可以放心與同儕談爭議話題或事件。大學年代在校園吸收Mounk稱之為the identity synthesis身份的人約從2010年起將此新的意識形態帶入職場,並在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之下,藉此恫嚇雇主(?),這是前所未有。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甚至在當中活躍分子施壓下,不再堅守言論自由,也讓企業管理人員簽署以避開風險,卻是有反作用的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訓練內涵。(誇張?)這些並沒有舒緩而是惡化種族等不公(why?),不是對抗而是助長了川普的影響力。怎麼辦?Mounk說回歸「古典自由主義」:再續普世價值與中立規則。刊物則說「左派要批極左,右派要批極右…大多數人不是『覺醒』者也不是『川普派』,多數人是可以講到裡的」。

Lukianoff & Schlott說美國,呼籲左右雙方重新再取「言論自由文化」,也左右開弓,指雙方若對事實,都不能有共識,「我們對世界所有制度與機構的信心,必然遭致破壞」。兩人的解方「更個人一些」,教養後代不要成為取消派,教導他們生活不是「全好」「全壞」的戰鬥…。對企業則勸導養成多樣的知識人才庫。

****
Mounk, Yascha (2023) The Identity Trap: A Story of Ideas and Power in Our Time.

One of our leading public intellectuals traces the origin of a set of ideas about ident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at is rapidly transforming America—and explains why it will fail to accomplish its noble goals.
For much of history, societies have violently oppressed ethnic, religious, and sexual minorities. It is no surprise that many who passionately believe in social justice came to believe that members of marginalized groups need to take pride in their identity to resist injustice.
But over the past decades, a healthy appreciation for the culture and heritage of minority groups has transformed into a counterproductive obsession with group identity in all its forms. A new ideology aiming to place each person’s matrix of identities at the center of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life has quickly become highly influential. It stifles discourse, vilifies mutual influence as cultural appropriation, denies that members of different groups can truly understand one another, and insists that the way governments treat their citizens should depend on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This, Yascha Mounk argues, is the identity trap. Though those who battle for these ideas are full of good intentions, they will ultimately make it harder to achieve progress toward the genuine equality we desperately need. Mounk has built his acclaimed scholarly career on being one of the first to warn of the risks right-wing populists pose to American democracy. But, he shows, those on the left and center who are stuck in the identity trap are now inadvertent allies to the MAGA movement...M.F


Lukianoff, Greg & Rikki Schlott (2023) The Cance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Cancel Culture Undermines Trust and Threatens Us All—But There Is a Solution. Simon & Schuster

A timely deep dive into cancel culture, an account of its dangers to all Americans, and the much-needed antidote from the team that brought you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Cancel culture is a new phenomenon, and The Cance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is the first book to codify it and survey its effects. From the team that brought you the bestselling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comes hard data and research on what cancel culture is and how it works, along with hundreds of new examples showing the left and the right both working to silence their enemies.
The Cance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will change how you view cancel culture. Rather than a moral panic, we should consider it a dysfunctional part of how Americans battle for power, status, and dominance. Cancel culture is just one symptom of a much larger problem: the use of cheap rhetorical tactics to "win" arguments without actually winning arguments. After all, why bother...

***

孔子學院紛被關 中國改推魯班工坊(2022/11/07編譯林雨萱)(難得:自由也對中有正面報導)

全球逾百所孔子學院關閉,中國改推「魯班工坊」進駐「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免費職業技術訓練,課程依當地需求有所不同。魯班工坊教授中國標準的相關技術,拉近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有助於中國擴大地緣經濟影響力,獲得更多政治空間。

二○一六年在泰國開設首間至今已有廿五處,遍布埃及、印度、巴基斯坦、葡萄牙及中亞等十九個國家。中國的職業技術學校會在地主國覓得合作夥伴,雙方共同研議當地「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哪些技術,確定課程類別後,再由中方提供設備,並派出教師和翻譯傳授中國技術,學生畢業後可直接投入當地的「一帶一路」相關建設就業。例如,泰國魯班工坊配合中國在當地投資七十億美元的高速鐵路計畫,開設高鐵檢修技術和鐵道自動控制等課程;吉布地的魯班工坊為了中企興建的亞吉鐵路開設鐵道營運管理課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二○一八年在中非合作論壇開幕式聲稱,要在非洲設立十個魯班工坊,今年會晤土庫曼、塔吉克等中亞元首時,也都提及該機構的設置。澳洲國立大學全球管理學院研究員范德克里(Dirk van der Kley)指出,魯班工坊是由天津市政府主辦,但獲中央政府支持,因為它能夠塑造中國在地主國行為的敘事,為中國提供更大的政治操作空間。

魯班工坊做為地緣政治或軟實力工具的作用,目前仍屬有限,若中方持續擴大規模,可能發生變化,魯班工坊可在地主國塑造中國正面形象,提升當地人對中國的好感,而且魯班工坊培訓當地勞動力,提升中資建設吸引力,讓中國成該國的首選合作夥伴,但也可能導致該國對中國產生技術依賴,學習技術的學生更可能選擇購買中國技術的企業就業。

Economist, 2023/10/21:28-9 ‘Global influence: training days’魯班工坊「挺成功」,已在24國設27所。最近一家是2023/9/4在肯亞Meru科技大學啟動,Atlantic Council這個新保守智庫研究員Niva Yau都說這是中方回應對「一帶一路」的批評。西方與日本也在南方有類似課程,德國就在一百國有,差別是中方還提供設備。該計畫最早由地方政府推動(天津,表示地方可從一帶一路獲益),近日逐漸由中央為之,也儘量與外交政策配套。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