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古巴通訊(207) 古巴第一代革命家Almeida辭世,得年82;兩本新書引介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207期通訊,2009年9月13日。
 


Reid-henry, Simon
St Martins Pr    20090818
ISBN9780802715739 精裝

In this elegiac study of the revolution's iconic leader, Reid-Henry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del Castro and Che Guevara the central dynamic of each man's life and of the revolution itself. On the one hand, the driven, domineering, strategically minded Castro galvanized the dreamy Guevara to discover his talent as a guerrilla commander and political executioner. On the other hand, Reid-Henry works hard to demonstrate that Guevara's poetic soul and quixotic Marxist purism made its mark on Castro's calculating mind. In his most revisionist claim, the author insists, not very convincingly, that Guevara's ill-starred insurrectionary expeditions to the Congo and Bolivia were not merely convenient ways for Castro to rid himself of his difficult comrade but wholehearted collaborations intended to spread their joint revolutionary vision to the world. Reid-Henry's portrait of the Che-Fidel dynamic makes the Cuban revolution as much a romantic adventure as an authoritarian bureaucracy, but Castro's obvious dominance of the partnership renders that picture unpersuasive.


Cuba: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Sweig, Julia E.   Oxford Univ Pr
20090717
ISBN9780195383805 平裝
a concise and remarkably accessible portrait of the small island nation's unique place on the world stage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Yet it is authoritative as well. Following a scene-setting introduction that describes the dynamics unleashed since summer 2006 when Fidel Castro transferred provisional power to his brother Raul, the book looks backward toward Cuba's history since the Spanish American War before shifting to more recent times. Focusing equally on Cuba's role in world affairs and its own soci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Sweig divides the book chronologically into the pre-Fidel era,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959 revolution and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post-Cold War era, and-finally-the looming post-Fidel era



美國進一步放寬對古巴限制,財政部宣佈修改針古巴的財產控制規定。根據新規定,古巴僑民可以不限次數返回古巴探親,並且可以不限量及次數向親屬匯款。但回國只可以探望近親,而在古巴探親期間每日消費不得超過179美元。有關的新規定是配合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4月宣佈放寬對古巴的制裁。

為切立傳的《The Argentine 2009/9/12 | 作者:蘇蘭 | 人間福報:B6

  「冒著可能被認為荒謬的危險,讓我這樣說,真正的革命,一定是受到強烈的愛所指引。」—恩奈斯多‧切‧格瓦拉

緣起~切與我

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因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RIVERS》,我對一個原本不相識的人著了迷。生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四日,卒於一九六七年十月九日的恩奈斯多‧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雖過世四十二年,卻比許多人更真實地活著。

該片記錄他一九五二年發生的故事,這個即將自阿根廷醫學院畢業的外科醫學生,結伴騎著輛宇宙無敵破機車起自阿根廷,終結在委內瑞拉的機場,八個月,行遍南美五國、一萬兩千公里(摩托車中途就已夭折)。這趟旅程改變了這個年輕人的一生—醫治人的肉體太緩慢卑微,醫治人的心靈才是當務之急,於是他投身革命,為中南美洲原住民、農民、弱勢發聲,對抗所有的不公不義。

自此,我才驚覺我們的正規教育與教科書多麼一廂情願,這個倍受爭議、世人皆知的一號人物,竟從未出現在前四十四年我所受的各方教育資訊裡—無論是我受教的前半段還是我教人的後半段;這是偏頗而可怕的!因為客觀的「知」是人人皆有的受教權利,真實而完整的知,才能有較全面的思考、建構出靠近真理的價值觀。

之後,這個氾濫如恆久廣告明星的圖騰,就常常出現在我眼前;原來他無所不在,只因不識,我們對他視而不見。除了他的堅持理想、如苦行僧的對待「革命」這檔事,我更愛他手不釋卷閱讀的書卷氣、教導目不識丁的農民們識字受教育—好為他們自己的權利打拚、以及他熱愛攝影具專業水準的功力和一流的文筆。與卡斯楚解放古巴後,辭去官職的告別信,應是世人最熟悉的應用文書信體範本,聲情並茂、文采燦爛如花!

在書店,他的專櫃銷售量永無淡季,每年舊照印製的月曆,高價不輟卻年年洛陽紙貴。全世界喜愛他的音樂家們為他創作的歌謠樂曲合輯,是我最鍾愛的CD之一,更別說攝影集、詩集、日記、書信,粉絲由各方角度切入、解讀他的各種出版物,沒完沒了。

今天藉這一方小小的園地,我們由一部四個半小時切割成上下兩集的長片、一部當年他真人實錄的紀錄片DVD、還有兩本新書上架配合推出的三場免費講座,深入「切」的世界:

電影The Argentine《切:28歲的革命》《切:39歲的告別信》紅色英雄史詩二部曲~

上集描述格瓦拉一九五六年來到古巴,及其後所見所聞與內心的掙扎,最後投入古巴革命,一九五九年與卡斯楚共同推翻古巴政權的歷程。看一支不到百人的革命軍從古巴山區異軍突起,短短五年顛覆時政,如何打下江山!

下集描述一九六五年後格瓦拉離開古巴執政者之位,前往剛果組成游擊隊實現革命理想,以假名雷蒙出現在玻利維亞,與同志展開拉丁美洲革命,以及一九六四年他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於紐約舉行的聯合國第十九屆大會,以一身橄欖綠軍裝引全球注目,至最後走向死亡的故事。

一九五五年,「摩托車之旅」後,格瓦拉在墨西哥城與準備策動古巴革命的卡斯楚宿命性地相遇,開啟近代革命史上最令人動容的一頁。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包括格瓦拉和卡斯楚在內,一共八十二名武裝人員的「格瑪拉號」遊艇從墨西哥海岸的圖克斯班出發,在驚濤駭浪中航向古巴。甫登陸,這支名為「七二六運動」的游擊隊便遭親美政權「巴蒂斯塔」政府軍強力鎮壓,同行僅十二人倖存。那一年,「切」才二十八歲。

殘餘的部隊在馬埃斯特臘山中安頓下來,獲當地農民、工人支持,勢力逐日壯大。格瓦拉卓越的勇氣與軍事才能漸獲卡斯楚賞識,成為他最倚重的親信與伙伴。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革命軍已掌握幅員達八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五十萬人民的支持,與政府軍的總決戰即將展開!

一九五九年一月二日,由格瓦拉及卡斯楚所率領的革命軍成功占領首都哈瓦那,親美的巴蒂斯塔流亡出走,古巴共和國宣布成立。這個消息震撼了全世界。

而後,儘管在新政府內陸續擔任央行總裁、工業部長等要職,並於一九六四年代表古巴參與第十九次聯合國大會,格瓦拉卻在與蘇聯關係、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諸多問題上開始與卡斯楚產生無可彌補的歧異。

「…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我只能選擇戰鬥,選擇一個鳳凰涅盤式的壯美結局。」格瓦拉說。

一九六五年四月,他放棄古巴公民身分,秘密飛往非洲剛果,貫徹世界革命的終極夢想。

電影的拍攝

導演史蒂芬‧索德柏,一九六三年生,美國著名導演、編劇。一九八九年其作品《性、謊言,錄影帶》獲當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從此揚威國際影壇。二○○一年其《永不妥協》以及《天人交戰》均獲最佳影片提名,最後憑後者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這在奧斯卡歷史上是頭一遭。

二○○八年,索德柏描繪傳奇英雄格瓦拉革命歷程的史詩之作《切》大放異彩,不僅入圍當年坎城影展競賽片,並將男主角班尼西歐‧狄奧‧托羅一舉推向影帝寶座。

坎城、柏林雙冠影帝班尼西歐(Benicio Del Toro)扮演格瓦拉,其一九六七年生於波多黎各,雙親都是律師。母親過世後,舉家移民至美國賓州。他與索德柏合作,演活了格瓦拉這位至今仍對世界有著深遠影響的傳奇人物;他因本片獲二○○八坎城影帝,寫下他個人演藝史上輝煌的一頁。

革命英雄:切.格瓦拉(Che: Rise and Fall)紀錄片DVD

那裡有帝國主義,就要到那裡去戰鬥!本片記錄南美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精采傳奇的一生,從那趟充滿熱血的摩托車旅程對格瓦拉在國際主義思想上的啟發,到其後與強人卡斯楚共同作戰,成立古巴新政府的革命歷程,直至最終參與玻利維亞內戰,卻不幸殞落。本片訪問當初與格瓦拉一同環繞南美的好友阿爾貝托及諸多友人,道出一段段動人至極的熱血革命歷程,以及他本人留下的真實聲音與影像!

古巴第一代革命家Almeida辭世,得年82- 2009-9-12 BBC

左圖最右就是Juan Almeida Bosqu,心臟衰竭去世前職務是國務院副總理之一,是古巴當年指揮官唯一黑人,他的著名口號是「在此,無人投降!」。(Here, nobody surrenders!)卡斯楚就讀哈瓦那大學時,在1952年結識Almeida,當時他是營建工人,1953年加入「726」隊伍攻打Moncada軍營,隨卡斯楚流亡後於1956年底從墨西哥搭Gramma號回古巴Sierra Maestra山區打游擊。

老年的Almeida,左邊是Raul










舊聞新刊古巴倫巴歷史探源及發展

活動照片 / 錄音下載 / 當天現場教學錄影 (按右鍵選另存目標)(淡江大學拉美所活動)2007-11-1-楊昌雄   資深舞蹈家、師大體育系兼任副教授

五百年前的非洲奴隸制不僅改變世界人種結構,同時也造就了一個多采多姿的混血文化。離鄉背井的黑奴以歌舞抒發內心苦悶,卻受制於手銬腳鐐,只能右三步、左三步,以如此簡單的身體扭動竟然奠下倫巴基本舞型。黑奴昔日的情緒發洩,如今躋身國際標準舞,讓我們隨資深舞蹈家婆娑起舞,舞出最魅惑的情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