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古巴通訊(482)詩人李敏勇寫 Che,1964年中國大舉派員留學,赴古巴108人規模最大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482期通訊,2014年4月27日。

2014年4月27日古巴通訊482期

 古巴棒球傳奇人物馬雷羅(Conrado Marrero)23在哈瓦那辭世,103歲。






中古關係50年不斷深化發展的見證者2014年4月23日
   新華社記者 林如萱

   歐美同學會拉美分會的副會長李連甫最近非常忙。“留學古巴50週年”紀念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他和另外幾位主要負責人需要協調很多事情。紀念活動定於9月,將與古巴駐華使館共同舉辦。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剛剛結束對古巴的訪問。王毅20日會見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時表示,半個多世紀來,在兩國領導人精心培育下,中古友好合作關係不斷深化,兩黨兩國兄弟般的友好情誼深深紮根於雙方人民心中。
   包括李連甫在內的這批古巴留學生也是50年來中古關係和中拉關係全面深入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對我們一生來講都有很大的影響,也是中古兩國關系裏很重要的一件事。”李連甫說。
   1964年4月中旬的一天,18歲的李連甫接到老師的通知:組織將派你出國留學。幾個月後,抱著一顆“認識世界、報效祖國”的心,他和其他100多位年輕學子奔赴古巴。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派遣語言留學生,600多名年輕學子奔赴20多個國家,去古巴的108人是其中人數最多的,也是去的最遠的。
   50年過去了,古巴已經成了李連甫的第二故鄉。李連甫曾擔任中聯部拉美局局長,除了留學、工作、任大使的8年時間,上世紀90年代,李連甫幾乎每年都要去古巴訪問。
   “我走遍了古巴,對古巴比對北京還了解。”卡斯特羅一句“你了解古巴”是對李連甫的最高讚譽。
   雖然不是每個人的經歷都像李連甫一樣,但這批人的工作幾乎都和西語有關,他們在外交、新聞、經貿、教育、旅遊等領域為促進中古和中拉關係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王永佔是中國前駐玻利維亞和烏拉圭大使,現在是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副會長。回憶起50年前的歲月,王永佔仍有“為國爭光”的自豪感。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但對王永佔來說,1964年是他的“開放元年”。1964年9月,108人走不同的鐵路線從北京抵達莫斯科,到了莫斯科後分兩路,一路直接坐飛機,另一路坐火車先到布拉格再坐飛機,前往“加勒比海明珠”。
   “我認識世界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不說別的,一走上西伯利亞,一望無際多么開闊。到了莫斯科,坐上地鐵就想,我們自己什么時候能有地鐵啊。到了古巴,多么美麗的國家啊。”王永佔說,那是他們那一代人“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黃金年代。
   那也是一個充滿革命激情的年代。孫光英是新華社駐拉美地區的第一位女性首席記者,1997年她被派往古巴任哈瓦那分社首席。現在,她是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古巴和中古關係。
   古巴是產糖大國,全國大面積種植甘蔗,到了收割季節就需要全國動員,包括學生。中國留學生裏男生佔了四分之三,幾乎所有人都參加過這個光榮艱巨的義務勞動。王永佔和李連甫很“幸運”地參加了兩回。
   一件長袖襯衫,一雙高筒靴,一副手套,一個草帽,一把大砍刀——這是每個人的裝備。古巴高溫炎熱,所以幹活要起早。
   “淩晨3點,也不知道誰喊了一聲‘a pie’(西語裏起床的意思),大家就都起床了。”李連甫說。
   那個時候中國學生最大的特點除了學習刻苦,還有覺悟高。“我們那時真是拼命幹啊。古巴甘蔗很高很粗,一刀就要砍斷,還要削葉子清理、分段,幹一會手就麻了。”一回憶起這場勞動,李連甫仍然印象深刻。
   還好,8、9點太陽高挂時,隊伍也就休息了。晚上的住宿卻是個問題。
   “我們被安排住在一戶小農家裏,沒有足夠的床,拿兩個大麻袋縫在一起,固定好一頭後,用一根棍子撐開另一頭,就支了個吊床出來。”李連甫回憶說,吊床的西語hamaca就是在那裏學的。單詞好記,睡起來卻“非常不舒服”。
   “那是一段特殊的歲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李連甫說。
   今天,中古關係在新世紀有了全面的發展,現任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提出的“經濟社會模式更新”的進程為中古關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王永佔說,古巴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每一步,我們都很關注。“我們衷心希望古巴在建設古巴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取得更大的成就”。
   “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孫光英說。(完)

古巴外長見美承包商律師 願和美高層會談2014-4-24
法新社 撰稿編輯:吳寧康
遭古巴囚禁的美國承包商葛羅斯
古巴官員23日表示,古巴外長羅德里格斯(Bruno Rodriguez)已和服刑中的美國承包商葛羅斯(Alan Gross)的律師吉伯特(Scott Gilbert)會面。
吉伯特的團隊發表聲明說,羅德里格斯23日在哈瓦那和吉伯特會面,強調古巴願意和美方商談葛羅斯的案子。
聲明指出,在經過2小時的會談後,羅德里格斯重申古巴政府有意和美國高層官員會面,而且古巴不會就這項談判預設條件。
為了向當局施壓讓他獲釋,葛羅斯在11日結束長達8天的絕食。現年64歲的葛羅斯是以國務院承包商的身分到古巴工作,在2009年12月3日被捕,並在2011年3月12日被古巴法院以「破壞古巴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罪名,判處15年有期徒刑,目前他已經被關了4年。
美國否認古巴對葛羅斯的指控,表示葛羅斯是國務院承包商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Inc.的員工;這家公司為古巴的猶太社區供應電腦和行動電話,以協助他們與外界聯繫。

MLB/古巴棒球傳奇馬雷羅 102歲辭世 2014-4-24
陳淑娟/整理 
 法新社哈瓦那23日電:古巴棒球傳奇人物馬雷羅(Conrado Marrero)今天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辭世,無緣過2天後的103歲生日。馬雷羅曾在1950年代打過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原是最年長的大聯盟退役球員。 
 官方新聞網站「古巴辯論」(Cubadebate)報導:「馬雷羅今天下午辭世,他是古巴棒球史上最佳投手之一。」
 報導未透露馬雷羅死因。大聯盟曾說,102歲的馬雷羅是最年長的退役球員。 
 馬雷羅來自古巴中部維拉克拉拉省(Villa Clara),很晚才在古巴棒壇發展,之後1950年到1954年為華盛頓參議員隊(Washington Senators)效力。華盛頓參議員隊是大聯盟明尼蘇達雙城(Twins)前身。 
 馬雷羅打大聯盟時,隊友都稱呼他「康尼」(Connie)。 

古巴女作家獲2014年聶魯達詩歌獎2014年04月24日
    新華網聖地亞哥4月23日電(記者冷彤 李丹)智利國家文化和藝術委員會主任克勞迪婭‧巴拉蒂尼23日宣布,古巴女作家蕾伊娜‧瑪利亞‧羅德裏格斯獲得了2014年度的“聶魯達伊比利亞美洲詩歌獎”。
    巴拉蒂尼當天向羅德裏格斯打電話表示祝賀。這位古巴女作家在電話中回應說:“我一生都是聶魯達的讀者。”
    “聶魯達伊比利亞美洲詩歌獎”創始于2004年,以紀念智利偉大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該獎項每年頒發一次,授予“在拉丁美洲地區的文化和藝術對話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詩人”。
    羅德裏格斯1952年出生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是2013年古巴全國文學獎得主,被評論界認為是當代古巴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她的重要作品有《致一只白羊》《當女人無眠的時候》《溫室裏的照片》等。

墓誌銘風景/選擇壯麗結局的革命家【聯合報╱李敏勇】 2014.4.25
切.格瓦拉(Che Guevra, 1928-1967)也許是世界各地年輕人最仰慕的革命家,他的圖像被商品化而成為流行時尚象徵,常被印記在T恤上。聲勢幾可敵1960年代,毛澤東在全球許多青年心目中的地位。
肯定他的意見,認為他是左翼政治理想的代表。法國哲學家、存在主義(實存哲學)的象徵人物:沙特頌讚他是拉丁美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甚至有些對他的共產主義不認同的自由派人士,也欽佩他的犧牲、奉獻精神。
但,反面的批評認為他應對在監獄處死數百位政治犯的暴行負責。(後援會按:曾任墨西哥外交部長、政治保守的Castaneda撰有格瓦拉專書,資料詳細。他對這段事情的記錄與看法如後:古巴革命後處決多少人?美國大使館說200人、史學家與傳記作者說200-700人,Fidel幾年後說1959-1960處決了550人。Castaneda說,這些處決不是「血洗,也沒有殺太多無辜者...令人驚奇的倒是殺人和惡劣行徑的數量如此之少」。至於Che的角色,說法有「矛盾」,到海外的人說他「愉快地」執行,另有人說他雖不遲疑,但「每次處決都很難受,凡是能寬恕的都儘量寬恕。」又,Castaneda在2009年曾評論,指Hugo Chavez試圖在古巴發動政變顛覆Raúl Castro,這個無稽之談後來不了了之。)

有些東歐經歷戰後共產體制的文化人對切.格瓦拉被瘋狂商品化現象,頗有批評,認為那是未經歷共產體制的浮面、不負責任觀點。

他的爭議性似乎無損於他在全球資本主義化的社會正義渴望,而他的故事更在電影、書籍裡顯現了浪漫情懷。這位西班牙和愛爾蘭裔阿根廷人,在摩托車遊歷安地斯山脈的阿根廷、智利、祕魯、哥倫比亞諸拉丁美洲國家的日記,體驗拉丁美洲貧窮與苦難的人生行影,以及他以一位醫學生而矢志成為解放者的意念,與卡斯楚兄弟成功地完成古巴革命的自由戰士,並且曾在古巴新政府擔任各種重要政治職位後,仍然在他認為需要革命的地方投入革命志業,最終在玻利維亞被殺害的悲壯傳奇,使他永遠被記憶。甚至在他最為反對的資本主義商品化邏輯裡被包裝、被定位、被形塑。

切.格瓦拉的切(Che),是一個西班牙語的感嘆詞,就像啊、喔、喂,在拉丁美洲,相互招呼的用語。在格瓦拉之前加上「切」,是他在瓜地馬拉時添加的。這成為他的暱稱。
在玻利維亞被殺害的切.格瓦拉,遺體在1995年才進行挖掘工事,並於1997年確認,以古巴國葬安葬於古巴革命決戰勝利的聖.克拉拉市,十萬群眾弔祭,並有長明燈相伴。
為了革命家的完美形象,

戰鬥是唯一選擇;
選擇一個壯麗的結局,
就像一隻鳳凰的涅槃情境。

──切.格瓦拉(1928-1967)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