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古巴通訊(804) 越南與古巴65年情誼、雷競璇拜會Che遺孀Aleida March、古巴世界最美「彩條蝸牛」瀕危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804期通訊,2025年8月31日。

2025年8月31日古巴通訊804期


內容



古巴學術季刊《我們的美洲》發布「人類命運共同體」專題 2025-08-02 1

為何越南企業獲准在古巴種水稻 2025/8/3 2

支持古巴 越南擬65日募256萬美元 第1周200萬人已捐1300萬2025/8/30 5

經濟影響難自保 古巴居民難以負擔流浪動物飼料2025/8/7 6

世界最美「彩條蝸牛」瀕危 古巴、英國科學家研究人工飼養2025/8/6 6

雷競璇在哈瓦那拜會Che遺孀Aleida March等三篇專文2025/6~8月 9

乾旱疊加多重因素 古巴供水困難 影響超86萬民衆2025-08-12 9

美國對巴西等國衞生官員實施簽證限制 古巴譴責巴西駁斥2025-08-14 9

大灣區的集體回憶:江門市古巴華僑血淚史2025.08.15 10

中方:反對美國脅迫外交 向參與古巴醫療服務國家限制簽證 2025/8/22 12

美國加大霸凌古巴的壓力 矛頭對準其醫療大隊 2025/8/21 13

Katrina颶風二十週年:紐奧良溺時,美國拒絕1586位古巴醫生2025/8/28 13

我在古巴所見令我震驚2025/8/29 14

川普政府定解僱多數美國之音記者 古巴和伊朗部門保留2025/8/31 15

經濟困境下尋合作 古巴總統展開亞洲行訪中越寮2025/08/31 16

會動的博物館!古巴古董汽車賽登場 近百年老車還能開 2025/8/31 16

 

古巴學術季刊《我們的美洲》發布「人類命運共同體」專題 2025-08-02


(原標題) 古巴發布“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學術專刊2025-08-02 

 

 新華社哈瓦那8月1日電(記者蔣彪)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學術季刊《我們的美洲》8月1日在首都哈瓦那舉行“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專刊發布會。本期專刊匯集了20多位中古學者和外交官的研究文章,內容包括中國外交理念及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實踐、中古雙邊關係歷史與現狀等。

  8月1日,古巴外交部副部長何塞菲娜·比達爾在哈瓦那舉行的主題專刊發布會上致辭。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古巴外交部副部長何塞菲娜·比達爾在發布會上致辭説,古中即將迎來建交65周年,專刊的發布具有重大意義。她&&,希望借主題專刊的發布推動古中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呼籲學術界繼續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魯維斯萊·岡薩雷斯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此次主題專刊結合理論與實踐,是《我們的美洲》首次整期聚焦於一個國家,體現出古巴學界高度關注中國國際影響力。

  中國駐古巴大使華昕在發布會上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有理論指導意義,更通過中國與古巴等國的合作逐步落地生根。作為西半球首個與中國共建雙邊命運共同體的國家,相信古巴將推動中拉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拉美力量。

  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隸屬古巴外交部,負責開展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

 

為何越南企業獲准在古巴種水稻 2025/8/3



Andreas Knobloch

面對持續加劇的農業危機,古巴首次將國有農田交由外國公司營運,越南企業Agri VMA獲准在那裡種植水稻。這項史無前例的合作填補了技術和資源空缺,也為古巴糧食安全探索出一條可能的新路徑。

長期以來,古巴農業是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化肥、農藥、燃料和零件极度短缺,農業機械設備往往存在老舊或損壞的問題圖片來源: Andreas Knobloch

(德國之聲中文網)伴隨著沉悶的轟鳴聲,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的脫粒輪穿過密密麻麻的綠色稻稈。稻稈被吸入機器內部,稻穀從稻穗中分離出來,稈桿被重新拋灑回田地裡。田埂邊的工人靜靜地注視著機器轟鳴。幾圈之後,聯合收割機駛到一旁,通過一根長管將收獲的稻穀輸送到一輛卡車上,然後又繼續下一輪作業。地平線上,一個糧倉和一座年久失修的輾米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這幅看似田園詩般的畫面,實際上可能對古巴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這片靠近古巴最西部省份比那爾德裡奧(Pinar del Río)省東南部洛斯帕拉西奧斯(Los Palacios)鎮的農田,隸屬於古巴國有企業「洛斯帕拉西奧斯糧食農業工業公司」(Empresa Agroindustrial de Granos Los Palacios)旗下的庫巴納坎農場(Farm Cubanacán)農場。


稻米是古巴的主食之一。去年,古巴僅生產了約8萬噸稻米,僅能滿足全國需求的11%左右

 

圖片來源: Andreas Knobloch



幾個月前,古巴政府首次將一塊農業用地交由外國公司經營——這是自1959年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的舉措。當年,外國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被全面徵收。而如今,越南公司Agri VMA開始在洛斯帕拉西奧斯的國有土地上種植水稻。

古巴農業陷入危機

這一轉變與古巴農業部門的困境密切相關。長期以來,農業是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化肥、農藥、燃料和零件极度短缺,農業機械設備往往存在老舊或損壞的問題。國家配額制度僵化,缺乏激勵機制。而土壤鹽鹼化、乾旱和颶風等自然因素更是雪上加霜,導致農業產量驟降。

「我們的公司,乃至整個古巴,目前都不具備種植水稻所需的技術條件,」公司總經理Ariel García Pérez在聯合收割機的轟鳴聲中說。「我所說的『技術條件』,包括化肥、除草劑、殺菌劑和殺蟲劑,還有種子。」他補充道,在公司擁有的2.3萬公頃稻田中,目前只有6千公頃還在耕種。



稻米是古巴的主食之一。去年,古巴僅生產了約8萬噸稻米,僅能滿足全國需求的11%左右。六年前的產量還是現在的三倍多。據《格拉瑪報》(Granma)報導,為滿足國內需求,古巴不得不大幅增加進口量。

越南企業助力水稻種植現代化

如今,古巴希望通過與越南合作,推動水稻種植可持續發展。加西亞‧佩雷斯表示,兩國的合作已有數年,但洛斯帕拉西奧斯的項目是全新層次的合作。Agri VMA公司直接獲得耕地,並自主經營。該公司帶來了種植所需的物資、來自越南的專家團隊以及越南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受新冠疫情和美國制裁雙重打擊,古巴旅遊業停擺,外匯收入銳減,無力獨立承擔這類投入。古巴農業公司則為越方提供勞動力和機械設備。

40名古巴工人由Agri VMA公司直接雇傭,

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通常,在古巴用工需通過國家就業機構進行。「其餘的工人由古巴方面提供,」加西亞‧佩雷斯說。古巴會從中獲得報酬。「我們作為一家公司為越南公司提供服務。越南公司付費讓我們耕地、收割、烘乾和碾米,」他說道。

「古巴工人的表現很好,」越南農業專家陳仲白說,他是六名參與該項目的越南專家之一。「但古巴缺乏化肥,所以我們把所有東西都帶過來了。」

首次收成令人滿意

加西亞‧佩雷斯介紹,去年秋天首先在16公頃土地上進行了試種,使用的是越南種子。如今,Agri VMA公司已獲得1,000公頃的土地使用權,其中超過900公頃已完成種植。

迄今為止,收成令人鼓舞。「首批將近44公頃的試種,收獲了296噸濕稻穀,」他表示滿意。這意味著每公頃產量為6.75噸,是古巴2024年同期平均產量1.7噸的近四倍。「項目達到了預期,」加西亞‧佩雷斯說。他將成果歸功於越南的種子和化肥。




越南農業專家陳仲白

陳仲白補充道:「這個產量已接近我們在越南大面積種植所獲得的每公頃8噸。」他還說:「我們希望在古巴實現更高產量,但這是我們首次種植,還在摸索土壤條件,瞭解所需的肥料用量。」

不僅僅是試點項目

所收割的水稻歸 Agri VMA公司所有,古巴再向其購買。「目標是替代進口,」加西亞‧佩雷斯解釋。「我們不需要把稻米從越南運來,而是在古巴種出來、在古巴消費。這更便宜。」據《格拉瑪報》報導,古巴副總統Salvador Valdés Mesa表示,單是去年古巴在稻米進口上就花費了超過3億美元。這對國家財政而言是沉重負擔。

此外,稻米進口不僅涉及採購和運輸成本。由於美國對古巴的制裁政策,有時很難找到願意駛入古巴港口的船運公司,因為靠港船隻可能會受到美國制裁。

「農業方面的合作,關鍵在於投入,」加西亞‧佩雷斯總結說。「我們沒有技術條件,而越南擁有資源和潛力。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會,是雙贏的局面。」

越南公司獲得三年的土地使用權。在洛斯帕拉西奧斯,種植面積將從1千公頃擴展至5千公頃。而加西亞‧佩雷斯的願景遠不止於此:「我們還計劃將項目推廣至其他省份,比如格蘭瑪(Granma)、卡馬圭(Camagüey)和聖斯皮裡圖斯(Sancti Spíritus)。」



從拉丁美洲醫學院(ELAM)畢業  美國學生滿懷感激2025/7/31

By Iliana García Giraldino / Photos: Orlando Perera on July 31, 2025 from Havana

今年從拉丁美洲醫學院(ELAM)畢業的11位年輕美國人,他們的畢業典禮充滿了情感、人道主義、精神層面、社會承諾,以及面對未來挑戰的能量——還有對古巴深深的感激。古巴向他們致以祝賀,並充滿信心地認為他們在返回各自的社區後,將履行職責:提供全面的、基於團結的非商業化醫療服務。

這是一場慶祝手足情誼的慶典,標誌著由總司令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1926–2016)和社區組織跨宗教基金會(IFCO)的創始人盧修斯·沃克牧師(Reverend Lucius Walker,1930–2010)共同創立的專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畢業典禮上,畢業生、家人、教授和與該專案相關機構的代表們共同緬懷了這兩位偉人。

自1999年成立以來,ELAM 已有超過31,200名學生畢業,他們來自122個國家(其中包括244名美國學生)。當時,作為創辦人的菲德爾曾表示:「他們不僅僅是醫生,他們將成為人類最寶貴財富的熱忱守護者;成為一個更人道世界的使徒和創造者…」

兩位偉人的遺產

在週三於「友誼之家」(Casa de la Amistad)舉行的活動中,古巴人民友誼學院(ICAP)院長約特(Fernando González Llort)回顧了菲德爾和盧修斯的事蹟,並對畢業生們說:「在你們身上、在你們所受的培訓中、以及在你們將提供的服務中,體現了這兩位偉人的遺產——沒有他們,這個專案就不可能實現。」

他代表 ICAP 向畢業生及其家人表示祝賀,並強調他們遠離親人完成了多年的努力和犧牲。他強調,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將為他們回國後的工作做好準備。

ELAM 校長約安德拉·穆羅·瓦列(Yoandra Muro Valle)表達了由衷的喜悅,回憶起菲德爾和盧修斯之間的深厚友誼。她告訴年輕的醫生們:「我們對你們從現在起將要做的一切充滿信心。我們帶著你們的教授以及每一位觸動你們靈魂和心靈的古巴人的巨大擁抱,送你們啟程。」

醫療保健:權利,非商品

山米拉·阿德雷(Samira Addrey)是 IFCO 的 ELAM 醫學培訓專案協調員,同時她也是 ELAM 的畢業生。她代表兩個機構為慶典拉開序幕,稱其為「一場愛、奮鬥和團結的慶典」。她特別讚揚了這11位畢業生的旅程,「每一個人都是社區之間的橋樑,是團結的果實,也是一名為世界服務的醫生。」活動隨後由馬丁·路德·金紀念中心的牧師伊澤特·薩馬(Izett Samá)進行了祝福。

IFCO 執行董事德拉克魯茲(Claudia de la Cruz)強調:「我們慶祝的不僅僅是學術成就,更是一個深刻的轉變與承諾的過程——一個選擇學醫不是為了獲利,而是沉浸在古巴充滿活力、堅韌不拔和深度人道主義的社會中。在 ELAM,你們不僅學習解剖學和藥理學;你們親身實踐了醫療保健是一項權利,而非商品的革命性原則。」

她向畢業生保證,他們在最好的地方學習——「在一個因美國封鎖而備受重壓的社區,但你們在那裡見證了古巴人民在抵抗鬥爭中的溫柔、決心和創造力。」她敦促他們:「我們的希望是,你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帶著這份決心。」

她譴責道:「那些傷害我們黑人、移民和工人階級社區的力量,正是那些試圖粉碎古巴革命精神和意志的力量。」

德拉克魯茲告訴畢業生們:「你們已經學到,以革命性的愛、深厚的社區根基和對正義的堅定承諾來實踐醫學,不僅是可能的——更是至關重要的。你們繼承了革命醫生的遺產,並深刻理解到健康是在為一個更公正、更平等、更社會主義的未來而進行的日常鬥爭中,一個重要的戰場。」

她最後呼籲他們回到自己的社區,實踐醫學「不僅僅作為一門科學,更作為一種深層次人類團結的行動」。

來自國會議員班尼·湯普森的訊息



來自密西西比州、國會黑人核心小組成員的國會議員班尼·湯普森(Bennie Thompson)為這場慶典發來了訊息:「你們不僅僅是畢業生——你們是變革的推動者。我向你們表示祝賀。你們將回到自己的社區、診所和人民身邊。請記住:你們是在一個將醫學視為道德責任的體系中受訓的。」

在244名從 ELAM 畢業的美國學生中,約有100人在公共衛生、教育、整合醫學、研究和非營利部門工作另有144人正在完成住院醫師培訓或已獲得完全執照,在超過30個州執業。

他強調:「你們在一個將治癒不僅視為科學,更視為一種天職的體系中學習醫學。你們學會了服務,不是在方便的地方,而是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典禮上,畢業生們領取了畢業證書並宣讀了《醫學誓言》——一個承諾以良知、謙遜和愛心服務的誓言。誓詞由蓋爾·沃克(Gail Walker)宣讀,她繼承了父親盧修斯的遺志,作為主要領導者,持續擴大 ELAM 面向美國學生的獎學金計畫。

他們也得到了 IFCO-ELAM 醫學諮詢委員會成員的祝賀,這些成員在他們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給予了支持:瑪麗·路易斯·帕特森(Mary Louise Patterson)醫生、瑪克辛·奧里斯(Maxine Orris)醫生、羅伯·安德魯斯(Rob Andrews)醫生和米歇爾·弗蘭克(Michele Frank)醫生。

Source: Siempre con Cuba

 

支持古巴 越南擬65日募256萬美元 第1周200萬人已捐1300萬2025/8/30

越南紅十字會發起一項全國性募捐活動,旨在聲援古巴人民,以紀念「越古友好年」和兩國建交65週年。
這場為期65天的活動(8/13-10/16),原定目標是為古巴政府籌集約256萬美元的善款。但出乎組織者意料的是,活動在第一週內就募得1,300萬美元,遠超預期。迄今為止,該活動已吸引近200萬筆個人捐款,其中大多數捐款金額在38美分到38美元之間。

一位名叫丁賢模(Dinh Hien Mo)的捐款人,在觀看了描述古巴在六七十年代戰爭期間對越南支持的影片後深受啟發,捐贈了19美元。她告訴《紐約時報》:「我對古巴人民正在遭受經濟困境感到難過。他們因為制裁(按:霸凌)而被孤立,經濟與世界隔絕。」


經濟影響難自保 古巴居民難以負擔流浪動物飼料2025/8/7

游沛駿 / 編譯

古巴最近幾年經濟不好,許多人紛紛移民,卻把他們的寵物棄養在街上。而原本許多餵食貓狗的民眾,也受到景氣影響,無法再負擔飼料費。他們只好向觀光客求助,希望有人伸出援手給街頭的貓狗一頓溫飽。

今年已經81多歲的娜莉妲,是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居民。她每天總是會餵社區的貓狗吃東西,數十年如一日。原本她自己還能自掏腰包買飼料,或是由業者提供剩菜,但近年來緊縮的荷包讓她不得不向觀光客求助,希望能繼續給貓咪一頓溫飽。

古巴居民娜莉妲說道,「我從來沒有向別人要食物來幫我餵貓,我從來沒有跟別人討過,這是我自發要做的,但現在這有點困難,因為觀光業很慘,有經濟危機。」

古巴近年來受到美國制裁、新冠疫情、通貨膨脹等因素衝擊,經濟情況欠佳,從藥品、電力到汽油,樣樣都缺,許多人連正常生活都感到拮据。部分民眾選擇移民離開古巴,卻把他們的寵物棄置在街頭。

獸醫師芙萊塔斯指出,「我想很多人都想幫流浪動物,但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不打算把牠們帶出境,而是留在街上棄養牠們,不把他們當一回事,這很令人難過。」

民間有許多人嘗試幫忙。部分經濟狀況較佳的鄰居願意接手餵食,甚至認養照顧,也有獸醫師自發幫動物健康檢查。不過,流浪貓狗數量眾多,個人力量也有限,要如何管理仍是一大問題。

雖然官方也曾經推動計畫,為貓狗結紮並接種疫苗,並且掛上吊牌標示。但是目前政府財政拮据,大量的流浪動物已經超過能力所能負荷,計畫也無法完全落實。

吳仲安/編輯
世界最美「彩條蝸牛」瀕危 古巴、英國科學家研究人工飼養2025/8/6

Victoria Gill,BBC科學記者《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研究人員已展開一項任務,旨在拯救被認為是世界上其中一種最美麗的蝸牛,並揭示其生物奧秘。

瀕危的彩條蝸牛(Polymita),正逐漸從古巴東部的原生森林棲息地消失。牠們擁有鮮豔、色彩斑斕且圖案華麗的殼。

不幸的是,這種蝸牛殼深受收藏家喜愛,保育專家指出,蝸牛殼的貿易正使牠們面臨滅絕危機。

古巴的生物學家與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專家現已聯手,目標是拯救已知的六個彩條蝸牛物種。



Photo Credit: Angus Davison / BBC News

彩條蝸牛殼被用來製作色彩斑斕的飾品。

其中最瀕危的是硫彩樹蝸牛(Polymita sulphurosa),其殼呈萊姆綠色,螺旋處有藍色火焰狀圖案,並帶有鮮橙色與黃色條紋。

但所有彩條蝸牛物種都擁有引人注目的鮮豔色彩,這本身就是一個演化上的謎團。

「我之所以對這些蝸牛感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牠們太美了。」諾丁漢大學的演化遺傳學家暨軟體動物專家安格斯.戴維森教授(Prof Angus Davison)解釋道。

他指出,諷刺的是,正是這份美麗使牠們面臨威脅。

「牠們的美吸引了那些收集和交易蝸牛殼的人。所以,對我這樣的科學家而言,牠們之所以特別和有趣的原因,不幸地也是牠們瀕危的原因。」

與戴維森教授一同在網路搜尋時,我們發現有多個平台上,英國的賣家正在販售彩條蝸牛的殼。其中一個網站上,一組七個蝸牛殼的收藏品標價為160英鎊(約新台幣6378元)。

「對某些物種而言,我們知道牠們真的非常瀕危。所以只要有人在古巴收集並販售牠們,就可能導致某些物種滅絕。」

蝸牛殼被當作裝飾品買賣,但每一個空殼曾都是活生生的動物。



Photo Credit: Bernardo Reyes-Tur / BBC News

研究團隊已將部分蝸牛帶入人工飼養環境,以進行繁殖與研究。

儘管國際間有保護彩條蝸牛的規定,但執行起來困難重重。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經許可將蝸牛或其殼從古巴帶出是違法的。但在其他地方販售這些殼卻是合法的。

戴維森教授表示,隨著氣候變遷和森林消失等壓力影響古巴的自然棲息地,「你很容易想像,只要有人收集蝸牛殼,就可能讓某個族群走向局部滅絕。」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戴維森教授正與古巴聖地牙哥東方大學(Universidad de Oriente, Santiago de Cuba)的保育生物學家伯納多.雷耶斯-圖爾教授(Prof Bernardo Reyes-Tur)密切合作。

這項國際合作計劃的目標是更深入了解蝸牛的演化過程,並提供有助於保育的資訊。

雷耶斯-圖爾教授的工作或許是最具挑戰性的:在電力不穩、氣候炎熱的環境下,他將彩條蝸牛帶入自家進行人工繁殖。

「牠們目前還沒繁殖,但狀況不錯。」他在視訊通話中告訴我們。

「不過真的很困難——我們經常停電。」



Photo Credit: Bernardo Reyes-Tur / BBC News

保育科學家伯納多.雷耶斯-圖爾教授(Prof Bernardo Reyes-Tur)在古巴東部的家中,與他正在人工飼養的彩條蝸牛一同入鏡。

與此同時,在設備完善的諾丁漢大學實驗室中,基因研究正在進行。

在這裡,戴維森教授和他的團隊能將蝸牛組織樣本儲存在低溫冷凍庫中保存。他們利用這些材料解讀蝸牛的基因組——這是一套生物密碼,決定每隻蝸牛的獨特特徵。

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些資訊確認蝸牛的物種數量、彼此間的關係,以及哪些基因密碼賦予牠們獨特且絢麗的色彩圖案。

硫彩樹蝸牛(Polymita sulphurosa)目前屬於極度瀕危物種。

他們希望在這些色彩斑斕的生物因買賣而走向滅絕之前,揭示出牠們的生物奧秘。

「東古巴是這些蝸牛唯一的棲息地。」戴維森教授告訴BBC記者。

「那裡有真正的專家——那些了解、熱愛並研究這些蝸牛的人就生活和工作在那裡。」

「我們希望能利用我們掌握的基因資訊,為牠們的保育工作做出貢獻。」

雷競璇在哈瓦那拜會Che遺孀Aleida March等三篇專文2025/6~8月




於香港明報三篇文章: 在哈瓦那拜會Che遺孀Aleida March(2025 6 3)

說古巴最後的華僑(2025/7/22) 想起阿契貝的Things fall apart(2025/8/12)


乾旱疊加多重因素 古巴供水困難 影響超86萬民衆2025-08-12


當地時間8月11日,古巴國家水資源研究所主席安東尼奧·羅德裏格斯在接受古巴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幹旱、能源危機和水車缺乏燃油等因素,古巴當前正面臨供水困難的情況,影響超過86萬古巴民衆。


羅德裏格斯說,旱情主要集中在古巴的東部省份。由于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導緻古巴在購買水利設備、開展水利技術合作和獲得國際融資等方面受到阻礙,加之能源危機導緻的發電不足,影響了古巴的供水服務。(總台記者 史躍)


美國對巴西等國衞生官員實施簽證限制 古巴譴責巴西駁斥2025-08-14
 新華社華盛頓/哈瓦那8月14日電(記者顏亮 蔣彪)美國國務卿魯比奧13日發表聲明説,將撤銷兩名巴西衞生官員的簽證,並對部分非洲國家官員及格林納達官員實施簽證限制,理由是他們參與古巴向海外派遣醫務人員的項目,這些項目“通過強迫勞動剝削古巴醫務人員”。古巴外交部和巴西衞生部對此分別予以譴責和駁斥。

  針對美方此舉,古巴外交部副部長卡洛斯·費爾南德斯·德科西奧&&,古巴不會放棄在數十個國家開展的醫療項目,這些項目完全合法,而且還拯救了生命、惠及當地社區。古巴外交部美國總司副司長尤哈娜·塔夫拉達在社交媒體上説,魯比奧的優先事項是“折磨古巴,打擊那些最急需的醫療服務”。

  巴西衞生部長亞歷山大·帕迪利亞&&,美方撤銷巴西衞生官員簽證的決定完全站不住腳,這些項目拯救了生命,並得到巴西民眾的認可。巴西政府不會屈服於美國的攻擊。

  自古巴革命勝利以來,古巴一直通過派遣醫生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前往世界各地開展醫療援助。古巴政府&&,這些醫療任務是其對全球其他國家的無私援助,是國際主義精神的體現。然而,美國稱古巴的勞務輸出計劃,尤其是醫療任務,涉及強迫勞動與人口販賣,並剝奪了古巴人民在國內應有的醫療服務。


大灣區的集體回憶:江門市古巴華僑血淚史2025.08.15
文/關品方


筆者當年入讀港大,不久就認識了中大的雷競旋,一晃眼至今已55年。筆者和他一度在香港特區政府政策研究方面共事,後來更先後認識他的弟弟雷競斌和雷競雄(出世紙寫錯為健雄)。他們的祖父和父親是古巴華僑。競斌早年和筆者共同出版青年刊物《學潮》,現在珠海退休養老。競雄留學法國,近年在珠海唐家古鎮積極參予讀書會活動,深黯法國的烘培技術,鍾情於法國餐飲。


雷競旋中大畢業後也曾留學法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從事研究,有顯著成就。他的專業集中在揭示和分析特定群體的歷史發展過程。雷兄是政治學博士,中大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移民歷史、社會變遷和文化傳承。


由於家庭背景的關係,雷兄深入研究了古巴華僑長達170年的移民歷史。他不僅揭示了古巴自獨立以來的政治經濟變化,還關注了19世紀期間大量五邑華僑以「契約勞工」被送往古巴被奴役的情況。這些勞工面臨極端惡劣的生活條件,死亡率極高。華人社區在古巴的發展和演變是雷兄研究的重點之一。


雷兄在相關講座不時分享他對古巴華僑歷史的研究成果,利用大量歷史圖片和詳實數據,提供對古巴華僑興衰歷程的全面視角。他因祖上家庭成員的經歷而對這段歷史格外關注,促使其深入挖掘這一領域的歷史細節。筆者認為,他功在大灣區,增進了學術界對海外華人歷史的理解,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視角,讓年輕一代慎終追遠,不忘家國。


古巴華僑史堪稱一部血淚史。 19世紀,古巴蔗糖經濟急速擴張,催生了龐大的勞動力需求,由此引發了殘酷的苦力貿易。在1847至1874年的27年間,約14萬華工被販運至古巴,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廣東五邑地區(今江門市)。他們以「契約勞工」的名義簽訂僱傭合同,實質簽的是「賣豬仔」的賣身契。這些合同雖然規定「每日工作不超過12小時」、「新年和星期天休息」,並承諾提供鹹肉、蔬菜和白米,但在實際履行中,華工被迫超時勞作,基本待遇匱乏,過着奴隸一般的生活。


當年跨越太平洋航行的死亡率高達30%,從香港或澳門出發,經過約160天的航行抵達古巴。華工差不多有長達半年的時間被關押在底倉,忍受着淡水與食物的極度匱乏。船隻兩度穿越赤道帶來的酷熱,更使本已短缺的食物加速腐爛變質,加之傳染病肆虐,導致大量華工死亡。死後,他們的遺體便被直接拋入大海。 因此,這些運輸船被稱為「漂浮的地獄」。


然而,即便僥倖熬過了這場地獄般的航程,華工在抵達古巴後,等待他們的依然是人間地獄般的勞役。有華工在回憶錄中記載,同批的45人在糖房勞動8年後僅存26人,有吃錯藥病死的、有弔頸自殺的、有被虐打致死的。根據統計,赴古巴的14萬人華工,到1880年僅餘約4萬人,平均勞動壽命僅有5年。


百年滄桑,從當年的契約勞工到如今的文化傳承,江門市古巴華僑相關文物的展出,主要在「中國僑都」江門市的《華僑華人博物館》,在《江門市博物館》之內,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華僑文物最多最全的華僑歷史文化展示基地,涉僑文物總量達8萬件,其中古巴華僑相關文物十分豐富。館內唐人街展廳有古巴《光華報》使用過的老式打字機、印刷用的木活字和鉛活字等物件。這些文物見證了五邑華僑當年在古巴辦報愛國、報國、救國的歷史。


江門市五邑地區(五個縣級行政區 : 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和鶴山)是古巴華僑的重要來源地。例如新會區沙堆鎮獨聯村有古巴華僑700人、梅閣村有2000人。沙堆鎮現在還留存有古巴橋、古巴樓等百年建築。


古巴《光華報》的前身是1928年創辦的《工農呼聲》,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救國報》,1944年定名為《光華報》,二戰後一度關閉,於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復刊,有「一份《光華報》,半部華僑史」之美譽。《光華報》是古巴華僑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當年僑胞支援祖國抗戰、傳播革命思想的陣地。


香港演藝界有許多知名人士的祖籍來自五邑地區。筆者記得、即時可列出的就有劉德華、梁朝偉、曾志偉、周潤發、甄子丹、黃百鳴、譚詠麟、李克勤、容祖兒、鍾欣桐、梁詠琪、李玫、鄭伊健、林子祥、鍾鎮濤、蘇永康、麥嘉、歐陽震華、夏雨、胡杏兒、陳慧珊、郭藹明、張可頤、伍詠薇、陳秀雯、曹敏莉、陳百強等;可謂陣容鼎盛。


中國科學界也有許多知名人士的祖籍來自五邑地區,這裏孕育了眾多傑出院士,在不同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包括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李椿萱、馮培德、黃乃正、黃本立、郭景坤、麥松威、余國琮、姜中宏、陳煥鏞、薛社普,還有港人熟悉的任詠華(港大首席副校長、無機化學教授,合成了新的無機發光分子材料和化學傳感器配合物)、陳新滋(前浸大校長,是筆者前輩。其在有機化學手性催化和不對稱合成領域有重大突破,對製藥工業和環保技術有深遠影響;左右手形狀相似但不對稱、分子結構有鏡像效應等都是其重大發現)和葉玉如(科大校長,在神經生物學領域有顯著貢獻)。


新會茶坑是梁啟超的故鄉,鶴山和九江僅一江之隔(處在西江左右兩岸);筆者近年常到五邑地區東走西顧(主要是新會和鶴山),有感於當地人傑地靈,印象深刻。回望古巴華工血淚史,中國人近百年來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奮鬥精神,令人無限感慨。


《華僑華人博物館》內有一份「跟船醫生合同」,極具歷史價值。清同治5年(1866年)的「蔡亞華醫生合同」,是國內現存的唯一勞工出洋跟船醫生聘用文書。這份雙語合同明確規定船主每月應「支付工銀30大元,先交3個月上期工銀90大元」,抵達古巴後「付回頭路費工銀60大元」,從工銀預付周期可推算航行需要約5個月。此類合同的出現,源於船主為降低華工死亡率、保障利潤而臨時僱傭醫生,但因成本高昂,只有少數船隻配備有跟船醫生。


根據研究資料,二戰後古巴的華人社團多達134個,涵蓋同鄉會、商會、宗親會等,是當地華工「抱團取暖」的重要載體。1959年古巴革命後,華商資產受到嚴重衝擊,大量華人二次移民(轉往北美或南美)或回歸祖國,僅剩者依賴政府補助度日。如今哈瓦那(即夏灣拿、古巴首都)的純血統華人僅剩13人,其他皆屬混血。但當地華人社團通過傳承粵劇、太極拳等文化符號維繫身份認同。雷兄月前剛又從古巴搜集資料回港。現時多數古巴華裔歷經數代通婚後,外貌膚色已呈西方人特徵,但其文化認同和血緣紐帶依舊濃烈,不少人仍堅認自己是「華人身份」。


從現存的200餘份當年的華工契約中,經深入考據,發現當地僱主經常違約、剋扣報酬;契約淪為「廢紙」。這些文獻是揭露「賣豬仔貿易」血淚史的關鍵證據。對華僑的辛酸血淚史不能忘卻,是因為不應讓「離鄉別井」與「血脈分散」的苦痛記憶塵封湮滅。雷兄退休後所做的研究工作,既是對祖國的忠悃;也是對祖上的尊敬,既是對歷史的追憶,也是對後人的警醒。


江門地區作為着名僑鄉,其古巴華僑文化底蘊深厚,有歷史建築和僑胞故事提供獨特的傳承脈絡。今後如有機會再到新會,筆者打算去沙堆鎮的古巴橋看看。據悉,古巴橋建於1928年,由古巴歸僑集資修建,護欄刻有「古巴」凹字,是中國唯一以「古巴」命名的橋樑,採用「中貫鋼骨,鑄以洋灰」的先進工藝,見證了僑胞對家鄉建設的貢獻;現在是受政府保護的文物遺址。沙堆鎮還留存有不少和古巴華僑有關的古建築,那伏村有南樓北樓,獨聯村有鍋耳祠堂,梅閣村有旋安會址。這些建築都是古巴僑胞籌資建造的物證,通過村民代代相傳的故事,延續着這段古巴華僑的奮鬥史。


據悉,古巴駐廣州總領事曾於2021和2024年先後兩次探訪沙堆鎮,在古巴橋前致敬華僑對古巴獨立與建設的貢獻。他引用哈瓦那記功碑上的名言 : 「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逃兵」,突顯中古間共同的命運認同。


筆者認為,雷兄作為僑史學者,如果能夠從古巴華僑的家書裏發掘僑史密碼,以其家族為例,還原古巴華僑的奮鬥史,既能為家譜進行編修,活化歷史記憶,讓現仍僑居古巴的華人遺族作口述歷史提供一手材料,也能傳承中古友誼。這種文化傳承通過個體鄉愁的慰藉,是歷史的集體記憶,是中國人愛國愛鄉與奮鬥精神穿越時空的投射。筆者熱切期待雷兄的研究得以早日結集成書,一紙風行。


中方:反對美國脅迫外交 向參與古巴醫療服務國家限制簽證 2025/8/22




商台新聞 美國對參與古巴政府海外醫療服務項目的巴西、古巴,以及前泛美衛生組織官 員和家屬實施簽證限制。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中方反對脅迫外交,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打著任何旗號,對古巴實施封鎖制裁,多做有利改善古美關係、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毛寧指,古巴海外醫療合作對拉美和加勒比以及非洲國家衛生系統,發揮重要作用,受相關國家政府和人民的歡迎,形容所謂「強迫勞動」已成為美國打壓別國的藉口和霸權工具,美國相關舉措是對古巴60多年封鎖制裁的延續和強化,違背民意,有關地區多國政要和各界人士已表明反對或關切。


原文網址:https://www.881903.com/news2/china/2593065

美國加大霸凌古巴的壓力 矛頭對準其醫療大隊 2025/8/21




Pablo Meriguet. (Peopls Dispatch)

8月13日,美國再次對古巴發動攻擊。美國國務卿馬可·盧比歐宣布,美國將對來自巴西、格瑞那達和非洲國家、聘用或曾經聘用古巴醫療大隊的官員實施簽證限制。近期遭到制裁的人員中,包括泛美衛生組織(PAHO)的幾名前成員,「因為他們參與了古巴政權的醫療任務計畫」。

古巴醫療大隊

古巴醫療大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他們最早的任務之一,是在法國獨立後,因為數十名法國醫生逃離而派往阿爾及利亞。近年來,古巴醫生因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與全球數十個國家,甚至包括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進行合作而獲得認可。

古巴醫療大隊由醫生、護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組成,他們已成功治療了全球數十萬名本來無法得到治療的患者。作為回報,古巴在支付醫生應得的薪水後,會從其專家工作的國家獲得一定金額的報酬。

據《古巴辯論》(Cuba Debate)報導,「目前有超過24,000名醫護人員在海外提供服務,其中一些是完全免費的團結任務,另一些則是提供有償服務」。

由於美國的經濟封鎖,這項計畫是古巴為數不多的外匯來源之一。因此,川普政府試圖透過威脅其他國家不要聘用古巴醫生的服務,來進一步扼殺古巴經濟。

古巴政府方面則宣布,儘管面臨這些困難,他們不會取消醫療任務計畫。古巴外交部長布魯諾·羅德里格斯在X(前稱Twitter)上表示:「美國國務卿正在威脅對與古巴有合法醫療合作計畫的政府實施簽證限制。這項決定表明,強加和武力侵略是該國政府新的外交政策準則。古巴將繼續提供服務。」

根據盧比歐的說法,在其他國家工作的古巴醫生是「強迫勞動」。這項決定是針對這個加勒比海島國收緊措施的一部分,這些措施是在自1959年革命進程開始以來,對古巴實施的經濟和商業封鎖之外,額外的一種懲罰手段。

Katrina颶風二十週年:紐奧良溺時,美國拒絕1586位古巴醫生2025/8/28



二十年前,卡崔娜颶風這頭五級怪獸席捲了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暴露了美國國內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種族主義和政府的疏忽。儘管風暴本身是一種自然力量,但真正的災難來自於這個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應對——或曰缺乏應對。然而,在混亂與絕望之中,一盞國際團結的明燈從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閃耀出來:古巴。

那些畫面深深烙印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屋頂被淹沒,絕望的求救聲在被洪水淹沒的街道上迴響,超級巨蛋體育場變成了一個骯髒的避難所。作為黑人佔多數人口、黑人文化中心城市的紐奧良首當其衝。當堤防決堤時,美國例外主義的幻想也隨之破滅。超過1,800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聯邦政府的反應不僅遲緩,在最關鍵的最初幾天幾乎是毫無作為。時任總統喬治·W·布希當時正在度假,他似乎很超然,甚至在危機加劇時對他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局長說出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布朗尼,你做得太棒了。」

古巴伸出友誼之手

在紐奧良,當醫療工作者因嚴重缺乏藥品、設備和人手而疲於奔命時,古巴政府於9月2日提出了正式援助。時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同時也是醫生的比爾·弗里斯特(Bill Frist)當時正在被淹沒的城市中,他承認了危機的存在,並表示「醫療援助的分配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並證實了因援助延誤而導致數十人死亡的報導。在美國政府應對不力之際,這個數十年來被華盛頓封鎖和妖魔化的小島國,卻立即提供了全面援助。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宣布,古巴準備派遣一支由1,586名醫生組成的醫療隊,攜帶36噸醫療用品,以協助卡崔娜颶風的受害者。這不是一個有條件的報價,也不是為了牟利。這是一種無條件的團結姿態,根植於古巴人民的價值觀,即向那些因自然災害或殖民主義而受苦的人提供幫助。

菲德爾宣稱:「我們很榮幸能派出我們的醫生。」「我們可以每100人一組空運他們,只要許可,他們在12小時內就能到達。」這些醫生準備在最具挑戰性的條件下工作,不僅帶來醫療專業知識,還攜帶自己的野戰醫院,並擁有數十年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為數百萬人提供免費和社會化醫療服務的經驗。他們甚至願意冒著危險的水域去營救那些被困的人。這就是後來被稱為「亨利·里夫國際醫療大隊」的雛形,它證明了古巴對全球健康的堅定承諾。

亨利·里夫大隊

「亨利·里夫大隊」以一位在19世紀為古巴獨立而戰的年輕美國志願者(來自紐約布魯克林)命名,在卡崔娜颶風之後不久正式成立。其使命是在世界任何地方的災難和嚴重流行病中提供醫療援助。儘管布希政府最終以「後勤挑戰」為由拒絕了古巴對卡崔娜的援助,但這個理由聽起來空洞無力,因為布希政府剛剛接受了與美國也沒有全面外交關係的臺灣的援助。這是一個以地緣政治敵意為根源、卻包裹著的拙劣藉口。

儘管如此,這個醫療大隊繼續成為一股全球向善的力量。從2005年巴基斯坦毀滅性的地震,到海地的霍亂疫情,再到最近的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亨利·里夫大隊」已被派往40多個國家,治療了數百萬人,拯救了無數生命。這些醫生經常在偏遠、危險和貧困的地區工作,而大多數西方慈善和援助組織通常不敢在那裡停留。他們體現了古巴將人類福祉置於利潤或政治利益之上的原則。他們以活生生的行動,譴責了美國常有的「醫療是一種賺錢的商品」的普遍觀念。

美國政府對卡崔娜的應對與古巴提供的援助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數十年來,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古巴是美國民主威脅的觀念之上,甚至將其列入美國「資助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然而,當自己的公民溺水時,華盛頓卻選擇維持其冷戰態度,而不是優先拯救自己公民的生命。一位卡崔娜倖存者,回憶起風暴後那些痛苦的日子時曾感嘆:「我們的政府在哪裡?我們被遺棄等死。」這種情緒概括了許多該市黑人居民所感受到的赤裸裸的背叛。

拒絕古巴的援助不僅僅是一個錯失的機會;它更是對美國優先順序的一個令人髮指的控訴。當普通美國人受苦時,布希政府更關心的是維護其反古巴的立場,而不是拯救生命。這是一個將資本置於人類生命之上,將團結視為弱點而非優勢的體系所固有的缺陷。

從卡崔娜到今天:持久的相關性

二十年後,卡崔娜和古巴援助所帶來的教訓仍然意義深遠。在今天的政治氣候下,美國繼續對古巴採取侵略性姿態,甚至試圖勸阻其他全球南方國家接受古巴醫療隊。例如,川普政府積極遊說,反對各國接受古巴醫生的援助,將其標籤為「人口販運」——這是一種旨在破壞古巴國際聲譽和維持殘酷經濟封鎖的犬儒主義且毫無根據的指控。

然而,儘管美國有這些讓人髮指的指控,古巴的醫療國際主義仍在繼續激勵著人們。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當富裕國家囤積疫苗和醫療用品時,古巴開發了自己的疫苗,並繼續將其醫生送往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

當墨西哥灣沿岸的人們紀念卡崔娜颶風二十週年時,願亨利·里夫大隊的榜樣能成為古巴與美國人民團結的有力提醒。

 

我在古巴所見令我震驚2025/8/29

我剛從古巴回來,我在那裡看到的一切讓我震驚。也許和你一樣,我早就聽說古巴在醫療、教育、性別平等以及其他許多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但我並不了解這些成就是靠每天不懈努力才得以維持的。我也知道美國的封鎖已經掐住古巴超過60年。我知道這會帶來可怕的後果,但沒想到情況竟然如此糟糕。古巴正經歷自革命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輪流停電、大規模移民潮,以及從食物到藥品的各種短缺。

即使面對這場由美國造成的災難,古巴人民依然彼此照顧,這是我前所未見的情感與關懷。我遇到的女性們用尊嚴與自豪照顧老人與身心障礙者,醫生們傾盡所能地照料孕婦——這一切都得到政府全力支持。古巴讓我親眼見識到,一個充滿愛與團結的社會是什麼樣子。

在美國,媒體幾乎不報導古巴的現況,即使報導,也很少反映真實情況。民主被說成是獨裁,醫生被說成是奴隸,和平談判被扭曲成恐怖主義。基於這些到處可見的謊言,美國官員不斷加大對古巴人民的懲罰性措施。

7月,川普與盧比奧宣布一系列新的制裁措施,這個月又開始制裁接受古巴醫療支援的其他國家的醫療官員。他們說這些制裁只會傷害“政權”——這是謊話。日常生活中的古巴人民才是這場混合戰爭的最大受害者。他們的生活被封鎖政策徹底顛覆,而大多數美國人甚至不知道這個封鎖仍然存在。學校、商店、餐館、診所;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在受苦。

不只是古巴,全世界有數百萬人接受過古巴醫生的醫療照護。許多原住民、鄉村地區與勞工階層,若不是因為古巴的醫療任務,根本無法獲得醫療服務。隨著川普和盧比奧對該計畫散布越來越多的謊言,他們正威脅著無數弱勢社區唯一的醫療來源。

立即簽名並寫信給佛羅里達的媒體編輯:要求媒體報導古巴的真相

我在古巴時,認識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她的祖父因為無法取得心律調節器,被迫在醫院住了數月。由於擔心美國報復,許多公司根本不敢和古巴做生意。而因為很多心律調節器的零件來自美國,無論最終成品來自哪裡,都受到荒謬的出口限制。這導致古巴醫院長期缺乏心律調節器,當終於有一個調節器到貨時,她的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給了一位更需要的病人。最後,她的祖父只能接受一個已故病人身上的回收心律調節器。

在美國,我們必須花高價購買堆在倉庫裡的藥品和醫療設備;而在資源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古巴的醫療系統仍不斷努力,根據需求公平分配所有可用資源——而且是免費的。我們政府的正式政策,就是要拒絕古巴人獲得這類救命的醫療設備。我在古巴遇到的人講述了無數其他類似的故事,關於他們如何難以取得各種基本生活必需品。古巴人民展現出的創造力與堅韌令人動容,也令人心碎。即使身處他們一生中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古巴人依然努力彼此照顧,公平地分配極其有限的資源——但他們不應該被迫這麼做。

幫助我們將更多心律調節器送往古巴

就在川普試圖讓古巴經濟徹底崩潰的同時,他也在摧毀我們的學校、醫療系統,以及美國殘存的社會保障體系。他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他與他的同夥能更無限制地剝削人民與地球。但即便經歷了超過60年的美國侵略,古巴依然向我們展示: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我們不應該幫助他們實現嗎?

休戚與共
Tim、Medea、Michelle、Teri 以及 CODEPINK 團隊全體


川普政府定解僱多數美國之音記者 古巴和伊朗部門保留2025/8/31


林宜萱2025年8月31日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大量裁減他認為不必要的單位,包含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等都被凍結或削減預算,而這些單位實際上是美國用來宣傳民主的軟實力部門。美國國際媒體署旗下的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記者今年3月起就被川普放無薪假,而今確定幾乎都會被解僱。

英國廣播公司(BBC)30日報導,川普政府29日深夜通知,美國之音500多名員工將被解雇。之後,美國之音只會剩下108名職員,代理台長雷克(Kari Lake)稱,這有助減少官僚問題、改善服務,「為美國人民省下更多血汗錢」。

實際上,美國之音的大多數記者們今年3月就被放無薪假,不過5月時以色列和伊朗交火,一些會講波斯語的人又被找回來。此外,這次大解雇也不會影響美國之音的古巴廣播部門。

新聞主播出身的代理台長雷克6月宣布要解雇600多人,但由於「文書作業錯誤」這種奇妙的原因,只好暫時撤銷。

代表美國之音員工的工會表示,這種大規模解雇是違法的。川普政府通知美國之音員工解雇消息的前一天,美國法官剛裁定,川普政府解雇原美國之音台長阿布拉莫維茨(Michael Abramowitz)的程序不正當,下令代理台長雷克應接受訊問。

提出訴訟的美國之音員工表示,雷克對美國之音的持續攻擊令人嫌惡,「我們期待她的證詞,看看她解散美國之音的計畫是否符合國會要求的嚴格審查程序」,並強調會繼續爭取自己的權益。

美國之音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來對抗納粹宣傳,最盛時期以將近50種語言播送內容,而今卻因被自家政府指責為「激進」和「反川」而打擊至此。批評者指出,川普打壓美國之音的舉動無異於攻擊新聞自由,也會影響美國在海外施展軟實力的能力。



經濟困境下尋合作 古巴總統展開亞洲行訪中越寮2025/08/31



中央社 哈瓦那30日綜合外電報導

古巴總統狄亞士-卡奈(Miguel Diaz-Canel)今天表示他已啟程展開亞洲之行,將先後造訪中國、寮國與越南,其中越南是古巴在亞洲最重要的經貿夥伴。

法新社報導,擁有約1090萬人口的古巴,目前正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同時,全球貿易也受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全面關稅政策的衝擊。

狄亞士─卡奈在社群平台X發文指出:「本週末我們展開對越南、中國和寮國的正式訪問,這些友邦與我們共享緊密關係,有著相互合作與團結的歷史,也承擔過時間與重大挑戰的考驗。」

根據古巴國際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Policy Research)統計,自2020年建立商業關係以來,越南已成為古巴在亞洲的最大投資國,雙邊貿易總額約3.4億美元。

越南對古巴出口稻米、煤炭、化學品、紡織品與電子零件,進口品項主要是古巴的藥品。

古巴近期允許越南企業Agri VAM在首都哈瓦那(Havana)以西的1000公頃土地上種植稻米。雖然越南過去曾為古巴提供稻作技術協助,但這是首度由越南私人企業直接在當地耕作。

米飯是古巴主食之一,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約60公斤。




會動的博物館!古巴古董汽車賽登場 近百年老車還能開 2025/8/31


民視新聞/林維彥 綜合報導

加勒比海島國古巴週六舉辦古董車大賽,動輒60年、甚至近百年歷史的經典老車一字排開,就像會動的博物館,互相比誰的車況維護的最好,也比誰最具古巴精神。

更多新聞: 以色列再尋獲2人質遺體! 納坦雅胡:努力讓所有人質「無論生死都平安歸來」



保養得宜的古董車一輛接一輛,拉風上街。古巴首都哈瓦那迎接車壇大事,經典古董車拉力賽。

古董車車主曼德茲:「這是我的車1930年的FordA。」

每一輛古董車都是車主的寶貝,介紹起來眼裡都有光。譬如這台1959年的紅色凱迪拉克。

會動的博物館!古巴古董汽車賽登場 近百年老車還能開​​​​​​​​



古董計程車司機阿里亞斯:「很不容易因為要準備備用零件,還有各種維護工作,不過我們一直呵護它它需要天天關心。」

古巴遭美國禁運制裁60多年,無法進口新車和零件,因此古董車滿街跑的復古情懷,是特色、更是不得已。

匈牙利觀光客薩加:「(他國也看的到古董車)但都在博物館,或者私人收藏,而在這裡則是計程車人們週末去海邊,或跟家人去哪裡就開這種車。」

​​​​​​​​今年首度舉辦的古典車賽,分成經典蘇聯車、經典歐洲車、經典美國車等競賽組別,要比誰修復地最完整、最優雅、最具古巴精神。

 

0 意見:

張貼留言